刺球子作为药材,具体有哪些功效?它的使用方法和药用价值是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刺球子是传统中药材中较为常见的一味药材,其名称多源于植物果实或带刺部位的外形特征,不同地区对“刺球子”的指代可能存在差异,但较为公认的是指菊科植物苍耳的成熟果实,即“苍耳子”,部分地区也将其称为“野茄子”“道人头”等,苍耳子作为一味常用中药,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止痒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风寒头痛、鼻渊、齿痛、风寒湿痹、四肢挛急、疥癣麻风等症,以下从基原植物、性状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炮制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刺球子(苍耳子)进行详细介绍。

药材刺球子

基原植物与形态特征

刺球子(苍耳子)的原植物为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高20-90cm,茎直立,具纵沟纹,被灰白色短柔毛,叶互生,有长柄,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心形,先端尖,基部浅心形,边缘具3-5不规则浅裂,两面被粗糙的短伏毛,头状花序雌雄同株,雄花序球形,顶生或腋生,总苞片一层,苞片披针形,花管状,先端5齿裂;雌花序卵形,生于雄花序下部,总苞片2-3层,内层苞片结合成囊状,外面被钩刺,内含2朵雌花,花柱线形,瘦果倒卵形,包于坚硬的总苞内,总苞黄绿色或黄棕色,表面具钩刺,形似“刺球”,故得名“刺球子”,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分布与生长环境

苍耳广布于我国各地,生于田边、路旁、沟旁、荒野、村庄等处,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耐贫瘠,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主产于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地,其中河南南阳、山东临沂等地为传统道地产区,产量大、品质优。

采收与加工

苍耳子的采收一般在秋季果实成熟(9-10月),当总苞变黄褐色、种子变硬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即可,采收需注意避开雨天,防止霉变;晒干时需摊铺均匀,勤翻动,以免内部潮湿发热,加工后的苍耳子应呈类椭圆形或卵圆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分离或稍合生,基部有果梗痕;质坚硬,横切面种皮外层为薄而脆的木质,内层为薄膜状,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微,味微苦。

炮制方法

苍耳子生品多外用,内服需经炮制以降低毒性、增强疗效,传统炮制方法包括炒制、麸炒等,现代以炒制为主。

药材刺球子

  1. 生苍耳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生品长于通鼻窍、祛风湿,多用于外治疥癣、麻风。
  2. 炒苍耳子:取净苍耳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深黄色、有香气逸出,取出放凉,炒制后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偏于祛风湿、止头痛,多用于内服治疗风寒头痛、鼻渊等。
  3. 麸炒苍耳子:先将锅烧热,加入麦麸(苍耳子重量的10%-15%),待麸冒烟时加入苍耳子,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麦麸呈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麸炒可增强健脾和胃之效,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炮制前后苍耳子的化学成分(如毒性蛋白、苍耳苷等)含量发生变化,毒性降低,有效成分更易溶出,临床应用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炮制品。

化学成分

苍耳子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挥发油、油脂、黄酮类、有机酸、生物碱、多糖及微量元素等,其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密切相关。

成分类别 主要成分 含量/作用
油脂类 苍耳油(主要为油酸、亚油酸、硬脂酸等) 含量约40%,具有降血脂、抗炎作用
挥发油 榄香烯、苍耳醇、苍耳内酯等 含量约1%-2%,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作用
黄酮类 苍耳苷、槲皮素、异槲皮素、木犀草素等 含量约0.5%-1%,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作用
有机酸 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等 具有抗菌、抗氧化、改善微循环作用
其他成分 生物碱(苍耳碱)、多糖、维生素C、锌、铁等微量元素 生物碱具一定毒性,多糖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微量元素参与机体代谢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苍耳子具有多重生物活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 抗炎与镇痛作用:苍耳子挥发油、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组胺)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热板法疼痛模型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显著镇痛效果。
  2. 抗菌与抗病毒作用:苍耳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提取物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也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可能与直接灭活病毒或抑制病毒复制有关。
  3. 降血糖与调血脂作用:苍耳子多糖和油脂成分可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水平,改善糖耐量;同时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高脂血症有防治作用。
  4. 免疫调节作用:苍耳子多糖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对免疫功能低下具有改善作用。
  5. 通鼻窍作用:苍耳子挥发油能收缩鼻黏膜血管,减少分泌物,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组胺H1受体拮抗有关,为治疗鼻渊(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提供了依据。

临床应用

苍耳子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内服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头痛鼻渊,外用可治疥癣、麻风、湿疹等。

药材刺球子

  1. 风寒头痛、鼻渊:苍耳子辛温发散,能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善于通鼻窍、止头痛,常与辛夷、白芷、薄荷配伍,如《济生方》苍耳子散,治疗风寒犯肺、鼻塞流涕、头痛不止,现代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可改善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
  2. 风湿痹痛、四肢挛急:苍耳子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常与威灵仙、川乌、草乌等配伍,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尤其适用于上半身风湿痹痛。
  3. 疥癣、麻风、湿疹:生苍耳子外用具有杀虫止痒作用,可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治疗疥癣、湿疹、皮肤瘙痒;古代亦用于治疗麻风,但现代已较少使用。
  4. 其他应用:苍耳子油外用可治烫伤、冻疮;其提取物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抗肿瘤活性,临床尚在研究阶段。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1.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苍耳子有小毒,必须严格控制用量,炒制后可降低毒性,不宜久服。
  2. 使用禁忌
    • 血虚头痛不宜用:苍耳子辛温走窜,易耗伤气血,血虚头痛(如头晕、心悸、面色苍白)患者服用后可能加重病情。
    • 孕妇慎用:苍耳子有兴奋子宫作用,可能导致流产,孕妇应避免使用。
    • 不宜过量或久服:过量服用易引起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乏力,严重者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昏迷甚至死亡。
    • 过敏体质者慎用:部分人服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刺球子(苍耳子)与金樱子如何区分?两者功效有何不同?
答:刺球子(苍耳子)与金樱子均为带刺的果实,但来源、性状及功效差异显著。

  • 来源与性状: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的果实,呈类椭圆形或卵圆形,表面黄棕色,密生钩刺,顶端有2枚粗刺,质硬,横切面种仁乳白色;金樱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成熟果实,呈倒卵形,表面红黄色或红棕色,密生刺毛(刺毛基部膨大呈瘤状),顶端有宿存花萼,果肉坚硬,内含多数瘦果。
  • 功效:苍耳子辛温,有小毒,长于散风除湿、通窍止痛,主治风寒头痛、鼻渊、风湿痹痛;金樱子酸涩,无毒,长于固精缩尿、涩肠止泻,主治遗精、遗尿、尿频、久泻、久痢,两者不可混用。

问题2:误食生苍耳子中毒后应如何急救?
答:苍耳子中毒多因误食生品或过量服用引起,中毒潜伏期一般为1-3小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可为水样便或血便)、头晕、头痛、乏力,严重者出现黄疸、肝脾肿大、少尿、无尿、消化道出血、休克等,急救措施如下:

  1. 立即催吐:中毒早期(2小时内)可刺激咽喉部催吐,或口服1:2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减少毒素吸收。
  2. 导泻与补液:洗胃后可给予硫酸钠导泻,促进毒素排出;同时静脉补液(葡萄糖盐水、维生素C等),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护肝肾功能。
  3. 对症治疗:出现腹痛可给予阿托品;黄疸、肝功能异常需保肝治疗(如葡醛内酯);休克者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升压药)。
  4. 及时就医:中毒症状严重者应立即送医,告知医生误食苍耳子的史,避免延误治疗,预防中毒需注意苍耳子必须炒制后使用,严格控制用量,儿童及体弱者慎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咽炎扁桃体炎效果如何?有哪些特色方法?
« 上一篇 08-25
地道药材最多的
下一篇 » 08-2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