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蜡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味动物类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蜂蜡”,因其色黄,故习称“黄蜡”,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黄蜡以“收涩生肌、解毒止痛、调理脾胃”为主要功效,外用多用于疮疡溃烂、烫伤烧伤、外伤出血等症,内服则常用于胃痛、吐泻、久痢等脾胃病症,是兼具外治与内服双重作用的重要药材,其药用历史悠久,应用经验丰富,至今仍在临床及民间医疗中广泛使用。
黄蜡的来源与性状
黄蜡的来源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或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等分泌的蜡质,经人工精制而成,蜜蜂将蜡腺分泌的蜡质用于筑巢,养蜂人通过割取蜂巢、加热熔化、过滤去杂、冷却凝固后,得到块状或饼状的黄蜡,再经进一步精制(如反复熔化、漂白等)即可入药。
从性状来看,黄蜡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颜色多为淡黄色、黄色或黄棕色,表面光滑,有蜡样光泽,触之有油腻感;质坚硬而脆,断面呈砂粒状,用手搓揉能软化;加热后熔化,熔点通常为62-65℃,熔化后为澄明的黄色液体,冷却后凝固,微有蜂蜜样香气,味甘淡,嚼之细腻无渣,以色黄、纯净、无蜂房杂质、气味佳者为佳。
黄蜡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中国药典》及历代本草记载,黄蜡性味甘、微温,归肺、胃、大肠经,其功效核心在于“收涩”与“温通”,既可外用收敛生肌,又能内服温中调脾,具体应用如下:
外用:收敛生肌,解毒止痛
黄蜡外用是传统外科的重要药物,其性温质润,能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绝外界刺激,促进疮疡、溃疡的愈合,常用于:
- 疮疡溃烂久不收口:如《千金要方》中用黄蜡配伍白矾(即“蜡矾丸”),研末外敷,治疗疮疡溃烂、脓水淋漓;或与麻油、冰片调制成膏,涂于患处,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 烧烫伤、外伤出血:黄蜡熔化后冷凝形成的薄膜,能减少创面暴露,缓解疼痛,防止感染,民间常单用黄蜡油(黄蜡加热熔化后与麻油混合)涂抹烧烫伤创面,有清凉止痛、保护创面的作用。
- 肛裂、湿疹:将黄蜡与枯矾、炉甘石等研细,用凡士林调敷,可燥湿止痒、收敛裂口,治疗肛裂疼痛、皮肤湿疮等。
内服:温中调脾,缓急止痛
黄蜡性温,归胃、大肠经,能温中散寒、涩肠止泻,内服主要用于:
- 脾胃虚寒所致的胃痛、吐泻:如《伤寒论》中的“黄汤”(黄蜡、附子、干姜、甘草),用于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或与干姜、白术同用,增强温中健脾之效。
- 久泻、久痢:黄蜡的收涩作用能固涩肠道,常与诃子、肉豆蔻等配伍,治疗脾肾阳虚、久泻不止或下痢赤白、日久不愈(如《普济方》中“蜡煎丸”)。
- 蛔虫腹痛:传统经验认为,黄蜡能麻痹蛔虫,与榧子、使君子同服,可辅助治疗蛔虫性腹痛,现代临床已较少使用。
黄蜡的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研末撒于患处,或加热熔化后调涂,或制成软膏、油剂使用。
- 内服:1.5-3g,宜烊化(即加热熔化后兑入药液或温水服用),或入丸、散剂,不入汤剂。
使用注意
- 实热证、阴虚火旺者忌用:黄蜡性温,实热证(如高热、口渴、便秘)及阴虚火旺(如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患者服用后可能加重病情。
- 孕妇慎用:黄蜡有收涩作用,孕妇内服可能刺激子宫,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对蜂蜡过敏者禁用:部分人群对蜂蜡中的过敏原(如蜂毒蛋白)敏感,使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
- 不宜过量久服: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腹胀、便秘等,内服需严格遵医嘱,避免长期使用。
黄蜡的传统应用与现代研究
传统应用举例
- 蜡矾丸(《千金要方》):黄蜡、白矾各等份,溶蜡和矾为丸,每服3g,温酒送下,主治疮疡肿毒、溃后不敛,具有解毒排脓、生肌收口之效。
- 黄蜡汤(《伤寒六书》):黄蜡、阿胶、附子、干姜、甘草,水煎服,主治脾胃虚寒、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能温中散寒、涩肠止泻。
- 烫伤膏(民间验方):黄蜡、麻油、冰片,将麻油加热至沸,加入黄蜡熔化,离火后加入冰片调匀,涂于烫伤创面,具有清热止痛、生肌敛疮的作用。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蜡的主要成分为高级一元醇与高级脂肪酸形成的酯类(约70-80%),此外还含有游离脂肪酸、碳氢化合物、维生素A及色素等,其药理作用包括:
- 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外用可预防创面感染。
- 促进创面愈合:黄蜡形成的保护膜能减少创面水分蒸发,为肉芽组织生长提供湿润环境,加速溃疡愈合。
- 调节胃肠功能:黄蜡中的酯类成分可保护胃黏膜,缓解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其温性有助于改善脾胃虚寒症状。
黄蜡在化妆品中常作为乳化剂和稠化剂,用于制作唇膏、面霜等,利用其滋润、封闭的特性保护皮肤。
黄蜡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名称 | 黄蜡(别名:蜂蜡、黄占、蜜蜡) |
来源 | 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蜂等分泌的蜡质精制而成 |
性状 | 不规则块状,淡黄至黄棕色,有蜡样光泽,质硬脆,断面砂粒状,微有香气 |
性味归经 | 甘、微温;归肺、胃、大肠经 |
功效 | 收敛生肌,解毒止痛,温中调脾 |
主治 | 疮疡溃烂、烧烫伤、胃痛吐泻、久泻久痢等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内服1.5-3g,烊化或入丸散 |
使用注意 | 实热证、阴虚火旺者忌用,孕妇慎用,过敏者禁用 |
相关问答FAQs
Q1:黄蜡和白蜡有什么区别?
A:黄蜡与白蜡均为动物类蜡质药材,但来源和功效有别,黄蜡(蜂蜡)是蜜蜂分泌的蜡质,性温,偏于收敛生肌、温中调脾,多用于外科疮疡及脾胃虚寒症;白蜡(虫蜡、川蜡)是介壳虫科昆虫白蜡虫的雄虫分泌的蜡质,性味甘平,偏于止血、止痛、生肌,多用于外伤出血、疮疡溃烂、金疮出血等,两者性味和主治重点不同,使用时需加以区分。
Q2:黄蜡可以长期内服吗?有哪些副作用?
A:黄蜡不宜长期内服,其性温且富含脂类成分,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引起腹胀、便秘、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尤其对于脾胃湿热、食积腹胀者,可能加重病情,长期服用还可能影响脂质代谢,增加肝脏负担,建议在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若用药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