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的中医治疗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对“痛”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经典论述,认为疼痛的病机核心在于经络阻滞、气血运行失常,或气血阴阳亏虚、经脉失养,中医治疗痛症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通过多种手段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以下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优势与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阐述中医对痛症的治疗。

痛的中医治疗

痛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疼痛的发生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跌仆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最终导致“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两大核心病机。

  • 不通则痛:因外邪侵袭、气滞血瘀、痰湿阻滞或食积虫积等,导致经络闭塞、气血运行不畅,如寒凝经脉则关节冷痛,气滞则胀痛,血瘀则刺痛。
  • 不荣则痛:因气血阴阳亏虚,脏腑经络失于濡养,如气血两虚则肢体隐痛,肝肾阴虚则腰膝酸软而痛,阳虚则畏寒而痛,不同部位的疼痛还与对应脏腑相关,如头痛多与肝、脾、肾有关,脘痛多与脾胃相关。

中医治疗痛症的主要方法

中医治疗痛症手段多样,涵盖中药、针灸、推拿、外治、情志调摄等多个维度,需根据患者证型个体化选择。

(一)中药内治:辨证论治,调和气血

中药内治是中医治疗痛症的核心,需根据“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及“气血津液辨证”确立治法,常用治法包括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益气养血等,以下为常见证型及代表方剂:

证型 病机特点 治法 代表方 常用药物
气滞血瘀 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柴胡、枳壳、牛膝
寒凝血瘀 寒邪凝滞,血脉瘀阻 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少腹逐瘀汤、温经汤 小茴香、干姜、肉桂、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
气血亏虚 气血不足,经脉失养 益气养血,濡养经脉 八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熟地、黄芪、桂枝、白芍
风寒湿痹 风寒湿邪侵袭,闭阻经络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独活寄生汤、蠲痹汤 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桂枝、细辛、茯苓、杜仲、牛膝
湿热蕴结 湿热阻滞,气血不通 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四妙丸、宣痹汤 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防己、蚕砂、忍冬藤

(二)针灸疗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达到“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是治疗痛症最常用的非药物疗法之一。

痛的中医治疗

  • 选穴原则:以“局部取穴+远端取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如头痛取太阳、风池、合谷;腰痛取肾俞、委中、阿是穴;胃脘痛取中脘、足三里、内关。
  • 常用手法:实证(如瘀血、寒湿)用泻法,如提插捻转泻法、刺络放血;虚证(如气血亏虚)用补法,如捻转补法、温针灸;寒证可配合艾灸(如灸关元、命门温阳散寒)。
  • 特色疗法:电针(增强通络止痛效果)、耳穴压豆(如耳穴神门、皮质下调节疼痛)、腕踝针(适用于身体各部位急性疼痛)。

(三)推拿按摩:舒筋活络,松解粘连

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痉挛,适用于软组织损伤、劳损性疼痛(如颈肩腰腿痛)。

  • 常用手法:滚法(放松肌肉)、按揉法(缓解痛点)、拿法(疏通经络)、弹拨法(松解粘连)、拔伸法(纠正关节错位)。
  • 适应症:急性腰扭伤(用按揉、弹拨法)、肩周炎(用滚法、被动运动)、颈椎病(用拿法、拔伸法)。
  • 注意事项:骨质疏松、骨折、肿瘤患者禁用;皮肤破损处、孕妇腰骶部慎用。

(四)外治法:直达病所,快速止痛

外治法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通过皮肤渗透或温热刺激缓解疼痛,常用方法包括:

  • 膏药/药贴:如麝香止痛膏(活血化瘀、祛风止痛)、消痛贴膏(消肿止痛),适用于关节痛、肌肉痛;
  • 熏洗/热熨:用艾叶、伸筋草、透骨草等煎水熏洗关节,或用吴茱萸、粗盐炒热热熨腹部,适用于寒湿痹痛、脘腹冷痛;
  • 拔罐/刮痧:拔罐(如闪罐、留罐)可驱寒除湿,适用于背痛、腰痛;刮痧(如背部膀胱经刮痧)可疏通经络,适用于感冒头痛、肌肉酸痛。

(五)情志与饮食调摄:标本兼治,防复发

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情绪不畅可导致气机郁滞加重疼痛;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辛辣)也会影响脾胃功能,诱发或加重疼痛,治疗痛症需配合情志与饮食调理:

  • 情志调摄:通过听音乐、练太极、冥想等方式缓解焦虑、抑郁,保持心情舒畅;
  • 饮食调理:寒痛者宜食生姜、羊肉(温中散寒),热痛者宜食绿豆、冬瓜(清热利湿),虚痛者宜食红枣、山药(益气健脾),忌食生冷、油腻及辛辣刺激食物。

中医治疗痛症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一)优势

  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体质、证型定制方案,如同一“腰痛”,寒湿证用独活寄生汤,瘀血证用身痛逐瘀汤,体现“同病异治”;
  2. 整体调理:不仅缓解疼痛,还可改善伴随症状(如失眠、乏力),提升整体体质;
  3. 副作用小:中药、针灸等疗法避免了长期服用西药的胃肠道损伤、药物依赖等风险;
  4. 适用范围广:对慢性痛(如关节炎、腰肌劳损)、功能紊乱性痛(如头痛、胃痛)疗效显著。

(二)注意事项

  1. 明确诊断:急性疼痛(如骨折、内脏剧痛)需先排除器质性病变,避免延误病情;
  2. 规范操作:针灸、推拿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穴位误选、手法过重导致损伤;
  3.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合谷、三阴交等穴位,皮肤过敏者慎用外治法,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刺络放血;
  4. 治疗周期:慢性痛需坚持治疗(如针灸2-3个疗程,每个疗程10次),避免因短期无效而中断。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痛症需要多久才能见效?
答:见效时间因病情、证型及治疗方法而异,急性痛(如扭伤、头痛)通过针灸或推拿,可能1-3次即可缓解;慢性痛(如关节炎、腰肌劳损)一般需1-2周中药调理或针灸治疗才能显著改善,部分患者需1-3个月巩固疗效,治疗期间需配合生活调摄,避免诱因(如受寒、劳累),以延长缓解期。

痛的中医治疗

问:所有类型的痛都适合中医治疗吗?
答:并非所有疼痛都首选中医,若疼痛由急性感染(如阑尾炎、胆囊炎)、肿瘤、骨折、脏器破裂等器质性病变引起,需优先西医诊断和治疗(如手术、抗感染),中医可作为辅助调理手段(如术后促进恢复、减轻放化疗疼痛),对于慢性功能性疼痛(如紧张性头痛、肠易激综合征相关腹痛)、劳损性疼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中医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乌药药材行情最新走势如何?供需关系对价格有何影响?
« 上一篇 今天
中草药天麻的副作用具体有哪些?使用时有哪些禁忌和注意事项?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