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积是中医儿科常见病证,多见于婴幼儿,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或病后失调、虫积等因素导致,以形体消瘦、肚腹膨胀、毛发枯稀、精神萎靡、饮食异常为主要特征,其核心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积滞内停,日久耗伤气血津液,形成虚实夹杂之证,中医治疗疳积注重辨证论治,经典方剂丰富,涵盖消导化积、健脾益气、养胃生津、杀虫消疳等不同治法,现将常用经典方剂及临床应用详述如下。
消导化积类方剂
适用于疳积初期,以食滞内停为主要表现,症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大便酸臭或便秘,舌苔厚腻,此类方剂以消食导滞、除积和中为法,代表方剂为保和丸。
保和丸(《丹溪心法》)
- 组成:山楂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莱菔子各一两。
- 功效:消食化积,健脾和胃。
- 主治:食滞疳积,症见小儿脘腹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乳食,大便酸臭或秘结,舌苔白腻或黄腻,指纹滞。
- 用法:上药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至五钱(约6-10g),温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用量酌减。
- 加减应用:若积滞化热,烦躁口渴,加黄连、黄芩以清热;腹胀明显,加厚朴、枳壳以行气消胀;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以攻下积滞;兼脾虚,加白术、党参以健脾益气。
健脾益气类方剂
适用于疳积中期,积滞渐去而脾虚症状显现,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形体消瘦,舌淡苔白,此类方剂以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为法,代表方剂为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莲子肉(去皮)一斤,薏苡仁一斤,缩砂仁一斤,桔梗(炒令黄色)一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白茯苓二斤,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二斤。
- 功效: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 主治:脾虚疳积,症见小儿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每日2-3次,舌淡苔白腻,指纹淡。
-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二钱(约6g),枣汤调下;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用量酌减。
- 加减应用:若气虚明显,自汗、乏力,加黄芪、升麻以益气升阳;食欲不振,加焦三仙、鸡内金以消食开胃;腹胀,加木香、砂仁以行气醒脾;兼肾阳虚,肢冷、便溏,加附子、干姜以温补脾肾。
养胃生津类方剂
适用于疳积后期,或素体阴液亏耗,以胃阴不足为主要表现,症见口干咽燥、不思饮食、大便干结、肌肤干瘪、舌红少苔或无苔,此类方剂以养胃生津、健脾益气为法,代表方剂为益胃汤加减。
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
- 组成:沙参三钱,麦冬五钱,冰糖一钱,玉竹二钱,生地五钱。
- 功效:养胃生津,健脾益气。
- 主治:胃阴不足疳积,症见小儿口干唇燥,不思饮食,或食少饮多,大便干结如羊粪,肌肤干瘪,毛发枯焦,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指纹淡紫。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小儿用量酌减。
- 加减应用:若兼脾虚,食欲不振,加太子参、山药、白术以健脾益气;兼气虚,乏力、自汗,加黄芪、五味子以益气生津;大便干结,加火麻仁、杏仁、瓜蒌仁以润肠通便;兼低热,加青蒿、鳖甲以养阴清热。
杀虫消疳类方剂
适用于疳积兼有虫积者,以腹痛时作、肛门瘙痒、大便中有虫体或虫卵为主要表现,症见面色萎黄或苍白、食欲异常(嗜食异物或饥不欲食)、形体消瘦,此类方剂以杀虫消积、健脾和中为法,代表方剂为使君子散。
使君子散(《医宗金鉴》)
- 组成:使君子(炒香)、苦楝根皮(炒黄)、槟榔、大黄(煨)。
- 功效:杀虫消积,健脾和中。
- 主治:虫积疳积,症见小儿脐周腹痛,时作时止,食欲不振或嗜食异物,烦躁不安,夜间磨牙,肛门瘙痒,大便中有蛔虫或蛔卵,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淡红,苔白或黄,指纹滞。
- 用法:上药为末,3-6岁每服1.5-3g,6-12岁每服3-6g,清晨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连服3日;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用量酌减。
- 注意:苦楝根皮有毒,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服;体虚小儿慎用,需配合健脾益气之品。
- 加减应用:若腹痛明显,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兼脾虚,加党参、白术、茯苓以健脾益气;兼积滞,加山楂、神曲、麦芽以消食导滞。
攻补兼施类方剂
适用于疳积重症,虚实夹杂,以腹胀如鼓、青筋暴露、毛发稀疏、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面色㿠白或黧黑为主要表现,此类方剂以攻补兼施、健脾消积、清热杀虫为法,代表方剂为肥儿丸。
肥儿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黄连(去须)、神曲(炒)、麦蘖(炒)各一两,肉豆蔻(面裹煨)、使君子(去皮)各一两,木香二钱,槟榔二个,人参七钱半。
- 功效:健脾消积,清热杀虫。
- 主治:疳积重症(疳积后期,虚实夹杂),症见小儿腹部膨隆,青筋暴露,毛发枯焦,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食欲不振或嗜食异物,面色㿠白或黧黑,舌淡红或红绛,苔少或黄腻,指纹淡滞或紫滞。
- 用法:上药为末,猪胆汁和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二十丸(约3g),温水送下,晨起空腹服;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用量酌减。
- 加减应用:若腹胀明显,加厚朴、枳壳以行气消胀;兼脾肾阳虚,肢冷、便溏,加附子、干姜、肉桂以温补脾肾;兼肝肾阴虚,目涩、夜盲,加枸杞子、菊花、石斛以滋养肝肾;兼低热,加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以清虚热。
经典疳积方剂简表
方剂名称 | 组成(简) | 功效 | 主治 | 适用证型 |
---|---|---|---|---|
保和丸 | 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 | 消食化积,健脾和胃 | 食滞疳积 | 初期,食滞内停 |
参苓白术散 | 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薏苡仁 | 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 脾虚疳积 | 中期,脾虚湿盛 |
益胃汤(加减) | 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冰糖 | 养胃生津,健脾益气 | 胃阴不足疳积 | 后期,胃阴亏耗 |
使君子散 | 使君子、苦楝根皮、槟榔、大黄 | 杀虫消积,健脾和中 | 虫积疳积 | 兼虫积者 |
肥儿丸 | 黄连、神曲、人参、使君子、木香 | 健脾消积,清热杀虫 | 疳积重症(虚实夹杂) | 后期重症,虚实夹杂 |
辅助治疗与调护
疳积治疗需结合饮食调护与外治法,以提高疗效,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坚硬食物,提倡“少食多餐”,可适当添加山药、莲子、薏苡仁等健脾食材,外治法常用捏脊疗法:自尾椎向上至大椎,反复捏提3-5遍,每日1次,以健脾和胃;或穴位贴敷,取神阙、足三里等穴,用消食健脾中药粉末(如山楂、鸡内金、白术)调和贴敷,每日1次,每次4-6小时,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相关问答FAQs
Q1:疳积患儿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A:疳积患儿脾胃功能受损,饮食调护至关重要,原则为“健脾消食,循序渐进”:①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小米粥、山药粥、南瓜粥等,避免生冷(如冰淇淋、冷饮)、油腻(如炸鸡、肥肉)、坚硬(如坚果、糯米)及辛辣刺激食物;② 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脾胃负担;③ 适当添加健脾开胃食材,如山药、莲子、薏苡仁、山楂、鸡内金等,可煮粥或煲汤;④ 忌食零食、甜食(如糖果、巧克力),以免助湿生热;⑤ 若患儿有虫积,需彻底驱虫,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再次感染。
Q2:疳积与普通营养不良的区别是什么?
A:疳积与普通营养不良均可见消瘦、乏力等症状,但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有本质区别:① 病因:疳积核心为“脾胃功能失调”,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虫积等导致,属“功能性”障碍;普通营养不良多因长期摄入不足(如贫困、喂养不当)、消化吸收障碍(如慢性腹泻)或消耗增加(如慢性疾病)导致,属“物质缺乏”状态。② 病机:疳积以“积滞内停,脾胃亏虚”为核心,虚实夹杂,早期以实为主(积滞),中晚期以虚为主(脾虚、气血不足);普通营养不良以“气血亏虚,脏腑失养”为主,多属虚证,无明显积滞表现。③ 临床表现:疳积除消瘦外,常伴腹胀、腹痛、食欲异常(嗜食异物或拒食)、大便异常(酸臭、便秘或溏薄)、毛发枯稀、腹部青筋暴露等“疳”的特征;普通营养不良以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为主,较少见腹胀、虫积等症状。④ 治疗疳积需“消补兼施”,先消后补或消补并行;普通营养不良以“补充营养、调理脾胃”为主,无需大量消导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