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芪有哪些功效与作用?适用人群及禁忌是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红芪,又名晋芪、岩黄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主产于甘肃、山西、四川等地的海拔较高处,秋季采挖后除去根头及须根,晒干或切片晒干而成,其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补气药,与人参、黄芪、白术等并列为补气要药,尤以“补而不滞、温而不燥”的特性备受推崇,在《神农本草经》中,红芪被列为上品,言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历代医籍对其功效多有记载,现代药理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其多方面的药理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草药红芪功效与作用

红芪的传统功效与作用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红芪的核心功效在于“补气”,通过补益脾肺之气,达到调理全身气血、增强机体功能的目的,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补气升阳,健脾益肺

红芪性味甘温,主入脾、肺二经,为补气之要药,脾气虚弱则运化无力,可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肺气不足则宣降失常,常见气短喘促、声音低弱、自汗畏风,红芪能补脾气以充气血生化之源,补肺气以固表御邪,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黄芪(红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临床常用于治疗脾气虚弱导致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以及肺气虚弱的气短咳嗽、自汗等症,常配伍党参、白术、茯苓(即“四君子汤”加减)以增强补气健脾之效,或配伍防风、白术(即“玉屏风散”加减)以固表止汗。

固表止汗,敛疮生肌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气虚则卫外不固,肌表疏松,导致自汗不止,或易感外邪,红芪能补气固表,增强卫气功能,减少汗液外泄,尤其适用于气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煅牡蛎等同用,红芪能“排脓止痛,生肌敛疮”,对于疮疡日久、脓液清稀、久不收口者,可托毒外出、促进新生肌肉,常配伍当归、金银花、皂角刺等,如“透脓散”中用红芪托毒排脓,治疗痈肿脓成不溃或溃后久溃不愈。

利水消肿,通调水道

脾主运化水湿,气虚则水湿停聚,泛溢肌肤可致水肿,或停聚于腹腔形成腹胀、小便不利,红芪能补气健脾,恢复脾的运化功能,使水湿得以运化排出,达到“气行则水行”的效果,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虚水肿,症见肢体浮肿、按之凹陷、小便短少,常配伍茯苓、白术、泽泻等利水渗湿药,如“防己黄芪汤”中用红芪治疗风水表虚、汗出恶风、身肿腰痛等症。

托毒生肌,促进伤口愈合

红芪“补虚”之功不仅体现在气血层面,还体现在对疮疡久溃、伤口不愈的调理,中医认为“疮面不收多因气血两虚”,红芪能大补元气,托毒外出,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肉芽组织生长,缩短愈合时间,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溃疡、褥疮、糖尿病足等难愈性创面,单用红芪煎水外洗,或配伍当归、乳香、没药等内服外用,疗效显著。

红芪的现代药理研究

随着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学者们对红芪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含有红芪多糖、红芪甲苷、黄酮类、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中草药红芪功效与作用

增强免疫功能

红芪多糖是红芪中最重要的免疫调节成分,能激活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促进细胞因子(如IL-2、IFN-γ)的分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研究表明,红芪多糖可提高正常小鼠及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增加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对免疫低下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为“补气”功效提供了现代药理学依据。

心血管保护作用

红芪中的黄酮类和皂苷类成分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抗心肌缺血等作用,红芪甲苷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同时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对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红芪还能降低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抗氧化与抗衰老

红芪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多糖等抗氧化成分,能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如·OH、O₂⁻),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实验研究表明,红芪提取物可延长果蝇、家蚕等实验动物的寿命,改善衰老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明确的抗衰老作用。

降血糖与保护肾脏

红芪多糖和皂苷类成分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有关,对于糖尿病肾病,红芪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外基质堆积、改善肾脏微循环等途径,延缓肾功能进展,降低尿蛋白水平,保护肾脏功能。

抗肿瘤与辅助放化疗

红芪多糖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如增强NK细胞、LAK细胞的杀伤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红芪能减轻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耐受性,是肿瘤辅助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

红芪的临床应用与配伍

红芪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具体病症配伍其他药物,以增强疗效,扩大适应症,以下为常见配伍及应用场景:

中草药红芪功效与作用

功效 对应症状 经典配伍 代表方剂
补气健脾 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倦怠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固表止汗 自汗不止、动则加重、易感冒 防风、白术、麻黄根、浮小麦 玉屏风散、牡蛎散
利水消肿 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脾虚水肿 茯苓、白术、泽泻、车前子 防己黄芪汤、五皮饮
托毒生肌 疮疡久溃、脓液清稀、伤口不愈 当归、金银花、皂角刺、白芷 透脓散、托里消毒散
升阳举陷 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 升麻、柴胡、党参、枳壳 补中益气汤

红芪的使用注意事项

红芪虽为补气良药,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用药安全:

  1. 禁忌人群:实热证(如高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阴虚阳亢(如头晕目眩、面红耳赤、烦躁易怒)者忌用;疮疡初起、脓已成者不宜单用,以免“闭门留寇”;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 配伍禁忌:传统中药“十八反”指出,“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红芪功效与人参相似,故不宜与藜芦同用;避免与萝卜、浓茶同食,可能影响补气效果。
  3. 用量用法:煎汤内服,常用量为9-30g;大剂量可用至60g,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亦可入丸散、熬膏或泡酒,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煎水洗。
  4. 不良反应:常规剂量使用安全性较高,但部分人群可能出现口干、便秘、腹胀等轻微不适,一般停药后可自行缓解;长期过量使用可能导致热象加重,如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红芪和黄芪功效相似,两者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
解答:红芪与黄芪均为补气药,性味甘温,归脾、肺经,均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但两者在来源、功效侧重及适用人群上存在差异:

  • 来源不同:红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根,主产于甘肃、山西等地;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等地。
  • 功效侧重:红芪补气之力较黄芪稍缓,但更侧重于“固表托毒”,尤其适用于疮疡久溃、自汗不止及气虚水肿;黄芪则长于“升阳举陷”,对中气下陷(如脱肛、子宫脱垂)、气虚发热等症效果更佳。
  • 适用人群:气虚偏寒、易感冒、疮疡难愈者更适合用红芪;气虚下陷、脾虚泄泻、气虚发热者更适合用黄芪,临床可根据具体症状选择,或在医师指导下配伍使用。

问题2:红芪可以长期服用吗?哪些人群适合长期服用?
解答:红芪是否可以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和病情决定,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长期使用:

  • 适合长期服用的人群:气虚体质者(如平时易疲劳、气短、自汗、易感冒)、慢性病患者(如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冠心病稳定期)及术后、产后气血亏虚者,可在医师指导下长期适量服用(如每日9-15g煎水代茶饮),以增强体质、改善症状。
  • 不适合长期服用的人群:实热体质(如经常上火、口干舌燥、便秘)、阴虚阳亢(如高血压伴头晕目眩、面红耳赤)及湿热体质(如舌苔黄腻、口苦黏腻)者,长期服用可能加重热象或湿滞,导致不良反应。
    长期服用红芪时,建议定期咨询医师,根据体质变化调整用药剂量和配伍,避免盲目进补。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种植的中草药材有那些
« 上一篇 08-31
像芦苇一样的中草药具体指的是哪一种?
下一篇 » 08-3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