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名称及别名大全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地域特色,由于历代本草典籍记载、方言差异、民间俗称等原因,许多中草药拥有多个名称,有的以形态命名(如“人参”因形似人形),有的以功效命名(如“当归”有“当归不归,娇容改色”之说),有的以产地命名(如“川贝母”因产于四川),有的因音译或异译产生(如“诃子”源自梵语“诃梨勒”),以下为常见中草药名称及别名大全,涵盖植物、动物、矿物类,供参考。

中草药名称及别名大全

植物类中草药

序号 中草药名称 常见别名 来源/简要说明
1 甘草 国老、甜草、蜜草 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补脾益气,清热解毒
2 人参 黄参、神草、百草王 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3 黄芪 绵芪、北芪、膜荚芪 豆科植物黄芪的根,补气固表,利尿托毒
4 当归 秦归、云归、干归 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5 枸杞 明目子、甘杞子、枸杞果 茄科植物枸杞的果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6 金银花 忍冬花、鹭鸶藤、双花 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7 菊花 甘菊、白菊、怀菊 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8 薄荷 藿荷、夜息香、仁丹草 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地上部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9 丹参 赤参、红根、紫丹参 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10 黄连 川连、雅连、味连 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1 山药 薯蓣、怀山药、淮山 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补脾养胃,生津益肺
12 枸杞子 西枸杞、津枸杞 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与枸杞植物同源,别名常指果实
13 麦冬 麦门冬、沿阶草、寸冬 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块根,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14 三七 田七、金不换、人参三七 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15 茯苓 茯菟、茯神、松苓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动物类中草药

序号 中草药名称 常见别名 来源/简要说明
1 鹿茸 黄毛茸、花鹿茸、砍茸 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未骨化幼角,温肾阳,益精血
2 蝉蜕 蝉衣、蝉退、知了皮 蝉科昆虫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疏散风热,透疹止痒
3 阿胶 驴皮胶、傅致胶、东阿胶 驴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4 麝香 当门子、元寸香、寸香 鹿科动物麝的成熟雄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开窍醒神,活血通经
5 全蝎 蝎子、全虫、东亚钳蝎 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全体,息风镇痉,攻毒散结
6 地龙 蚯蚓、曲蟮、地龙干 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通俗环毛蚓的干燥体,清热息风,通络利尿
7 海马 马头鱼、龙落子、海马鱼 海龙科动物大海马、三斑海马等的干燥体,温肾壮阳,散结消肿
8 桑螵蛸 螳螂卵、螵蛸、桑蛸 螳螂科昆虫大刀螂等的干燥卵鞘,益肾固精,缩尿止带
9 僵蚕 白僵蚕、天虫、姜蚕 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死的干燥体,息风止痉,化痰散结
10 蜂蜜 蜜糖、蜂糖、百花精 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所酿的蜜,补中缓急,润肺止咳,解毒

矿物类中草药

序号 中草药名称 常见别名 来源/简要说明
1 朱砂 丹砂、辰砂、赤丹 硫化物类矿物辰砂的矿石,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2 石膏 生石膏、纤维石膏 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的矿石,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3 赭石 代赭石、丁赭石、红土 氧化物类矿物刚玉的矿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
4 磁石 灵磁石、活磁石、吸铁石 氧化物类矿物磁铁矿的矿石,潜阳纳气,镇惊安神
5 滑石 滑石粉、飞滑石 硅酸盐类矿物滑石的矿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
6 龙骨 生龙骨、五花龙骨 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犀等的骨骼化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7 牡蛎 生牡蛎、牡蛤、海蛎壳 牡蛎科动物长牡蛎等的贝壳,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8 自然铜 红铜、石髓铜 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的矿石,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9 硫黄 硫磺、硫精石 自然元素类矿物硫的矿石,外用杀虫止痒,内服补火助阳
10 寒水石 凝水石、红石膏 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相关问答FAQs

为什么同一种中草药会有多个别名?
中草药别名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一是历史演变,历代本草典籍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记载名称不同,如“甘草”在《神农本草经》中称“美草”,唐代《新修本草》始称“甘草”;二是地域差异,不同地区方言和用药习惯导致名称不同,如“薄荷”在南方称“夜息香”,北方称“仁丹草”;三是形态或功效联想,如“人参”因根形似人形得名,“当归”因有“当归不归,娇容改色”的传说而得名;四是炮制方法差异,如“生地黄”经炮制后称“熟地黄”,别名也随之变化;五是音译或异译,如“诃子”源自梵语“诃梨勒”,经翻译后产生多个别名,这些别名丰富了中草药的文化内涵,但也需通过药典和标准名称规范使用。

中草药名称及别名大全

如何区分中草药的正名与别名?
区分正名与别名需参考权威标准和临床规范:一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准,药典中收录的名称为“正名”,如“人参”“黄芪”等,具有法定效力;二是结合本草典籍考证,如《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等工具书中,以最早记载或通用名称为正名;三是考虑临床用药习惯,中医处方中通常使用正名,而别名多见于民间或地方用药;四是注意别名与正名的对应关系,部分别名可能指代不同药材,如“贝母”的正名包括“川贝母”和“浙贝母”,别名“松贝”“青贝”属于川贝母的细分,需避免混淆,在实际应用中,建议以药典正名为准,结合别名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确保用药准确性和安全性。

中草药名称及别名大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补肝最著名的中草药有哪些?哪些堪称公认的补肝经典之选?
« 上一篇 08-31
中草药市场阿胶价格为何波动?影响因素及走势如何?
下一篇 » 08-3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