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中医治疗方剂有哪些?不同证型如何辨证选用与加减?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表里、寒热、虚实有别,治疗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外感发热多因六淫、疫疠侵袭,治以解表清热;内伤发热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所致,治以调和脏腑、补虚泻实,以下从常见证型、代表方剂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详细阐述。

发热的中医治疗方剂

外感发热的中医治疗方剂

外感发热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头痛、鼻塞等表证,需根据寒热属性及兼夹邪气选方。

风寒束表证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发散风寒。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
药物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甘草。
功效与应用:方中荆芥、防风解表散寒;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止痛;柴胡、前胡宣肺解表;川芎行气活血;茯苓健脾渗湿,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或流感初起见风寒表证者,若咳嗽痰多可加半夏、陈皮。

风热犯表证

症状:发热重、微恶风、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代表方剂:银翘散
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穗、薄荷、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生甘草。
功效与应用: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荆芥穗辛凉透表;牛蒡子、桔梗宣肺利咽;淡竹叶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适用于风热感冒、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若热毒炽盛可加黄芩、板蓝根。

暑湿伤表证

症状:发热、汗出不畅、头身困重、胸闷恶心、食欲不振、舌苔腻,脉濡数,多发于夏季。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剂:藿香正气散(或新加香薷饮)
药物组成(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厚朴、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功效与应用:方中藿香芳香化湿解暑;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厚朴、半夏、陈皮理气化湿;茯苓健脾渗湿,适用于夏季感冒、胃肠型感冒见暑湿表证者,若兼见口渴、心烦可加西瓜皮、荷叶。

发热的中医治疗方剂

内伤发热的中医治疗方剂

内伤发热多起病缓、病程长,常无恶寒,以低热或潮热为主,需辨明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及气郁血瘀等病理产物。

阳明经热证

症状:高热、大汗、口渴喜冷饮、面红心烦、舌红苔黄燥,脉洪大。
治法:清热生津。
代表方剂:白虎汤
药物组成: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功效与应用: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泄阳明经热;知母苦寒清热生津;粳米、甘草益胃护津,适用于阳明经热证,或感染性疾病高热期见气分热盛者,若津伤明显可加天花粉、石斛。

阴虚内热证

症状:午后或夜间低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剂:青蒿鳖甲汤
药物组成: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功效与应用:方中青蒿透热养阴;鳖甲滋阴潜阳;生地、知母滋阴清热;丹皮凉血散瘀,适用于温病后期阴液亏损,或结核病、慢性感染见阴虚内热者,若兼气虚可加黄芪、太子参。

气虚发热证

症状:低热、劳累后加重、气短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甘草、当归。
功效与应用:方中黄芪、党参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陈皮理气;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当归补血;甘草调和诸药,适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功能性低热等见气虚发热者,若兼血虚可加熟地、白芍。

发热的中医治疗方剂

肝胆湿热证

症状:发热、口苦、胁肋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
药物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
功效与应用:方中龙胆草清泻肝胆湿热;黄芩、栀子清热燥湿;泽泻、木通、车前子利湿;当归、生地滋阴养血;柴胡疏肝;甘草调和,适用于急性胆囊炎、病毒性肝炎等见肝胆湿热证者,若热毒盛可加金银花、蒲公英。

常见发热证型及方剂对比表

证型 主要症状特点 治法 代表方剂 核心药物 适用疾病举例
风寒束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 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羌活 普通感冒(风寒型)
风热犯表证 发热重、微恶风、咽痛、口渴 辛凉解表 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薄荷 普通感冒(风热型)、咽炎
暑湿伤表证 发热、头身困重、胸闷恶心 清暑祛湿 藿香正气散 藿香、紫苏、厚朴 夏季感冒、胃肠型感冒
阳明经热证 高热、大汗、口渴、舌红苔黄燥 清热生津 白虎汤 石膏、知母 感染性疾病高热期
阴虚内热证 午夜低热、五心烦热、盗汗 滋阴清热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生地 结核病、慢性低热
气虚发热证 劳累后低热、气短乏力、自汗 益气健脾 补中益气汤 黄芪、党参、升麻 功能性低热、慢性疲劳

相关问答FAQs

Q1:发热时能否自行服用清热解毒中药(如黄连、黄芩等)?
A1:不建议自行服用,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发热需辨明寒热虚实:风寒发热用辛温解表药(如生姜、葱白),若误用清热解毒药(如黄连)会“闭门留寇”,加重病情;气虚发热需甘温除热(如黄芪、党参),误用清热药会损伤脾胃阳气,中药剂量、配伍需专业医师指导,避免过量或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Q2:中医治疗发热多久能见效?如何判断疗效?
A2:疗效取决于证型、体质、病程及治疗及时性,外感发热(如风寒、风热)一般服药1-3天体温开始下降,伴随症状(如头痛、鼻塞)逐渐缓解;内伤发热(如阴虚、气虚)需调理脏腑功能,通常1-2周可见低热减轻,全身症状(如乏力、盗汗)改善,疗效判断标准: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消失,且无反复;或体温稳定在正常范围,伴随症状显著减轻,若服药3天无改善,需及时调整辨证或结合现代医学检查。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切口疝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 上一篇 08-31
如何辨别正规药材种子?种源真伪与质量保障在哪?
下一篇 » 08-3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