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髓损伤是由于直接或间接暴力导致颈段脊髓及其神经结构受损,属于中医“痿证”“瘫证”“痉证”“癃闭”等范畴,其病位在督脉、脑髓,与肝、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治疗颈髓损伤历史悠久,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干预,在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及促进康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对颈髓损伤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颈髓损伤的核心病机为“督脉受损,瘀血阻络,肝肾亏虚”,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络脑贯脊,若颈部遭受外力撞击、坠落等损伤,致督脉断裂、气血运行受阻,瘀血内停,阻塞经络,筋脉失养,则出现肢体瘫痪、麻木;“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髓海不足,导致肢体萎弱、二便失禁等症,病性本虚标实,急性期以瘀血阻滞、督脉受损为主,属标实;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主,属本虚,常兼夹瘀血、痰湿等实邪。
中医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内治法)
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分为急性期(损伤后1-2周)、恢复期(2周-6个月)及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结合辨证遣方用药。
-
急性期:瘀血阻络、督脉受损证
症状: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肢体瘫痪,感觉减退或消失,二便困难或失禁,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督活络。
代表方药:补阳还五汤合复元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自然铜、骨碎补、土鳖虫、全蝎、蜈蚣等,若疼痛剧烈加延胡索、乳香、没药;二便困难加枳实、厚朴、大黄。 -
恢复期:肝肾亏虚、筋脉失养证
症状: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淡、苔少,脉细弱。
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代表方药:地黄饮子加减或左归丸。
常用药物: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菟丝子、杜仲、牛膝、当归、白芍、龟甲胶、鹿角胶等,若肢体麻木加鸡血藤、络石藤;肌肉萎缩加党参、白术、紫河车。 -
后遗症期:气血亏虚、痰瘀互结证
症状:肢体瘫梹日久,肌肉萎缩明显,感觉迟钝,二便失禁或潴留,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细涩。
治法: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起痿。
代表方药:补中益气汤合身痛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半夏、胆南星、石菖蒲等,若二便失禁加益智仁、桑螵蛸;肢体拘挛加木瓜、薏苡仁、伸筋草。
辨证分型与治法方药简表
| 证型 | 治法 | 代表方药 | 常用药物举例 |
|---------------------|-----------------------|---------------------------|---------------------------------------------|
| 急性期:瘀血阻络、督脉受损 | 活血化瘀,通督活络 | 补阳还五汤合复元活血汤 | 黄芪、当归、桃仁、红花、地龙、自然铜、全蝎 |
| 恢复期:肝肾亏虚、筋脉失养 | 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 地黄饮子、左归丸 | 熟地、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牛膝、龟甲胶 |
| 后遗症期:气血亏虚、痰瘀互结 |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 | 补中益气汤合身痛逐瘀汤 | 黄芪、党参、当归、川芎、半夏、石菖蒲、伸筋草 |
(二)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调节气血、疏通督脉、激活神经功能,是颈髓康复的重要手段,常用方法包括体针、电针、温针灸、头针等。
-
体针
- 选穴:以督脉及膀胱经穴位为主,配合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主穴:百会、风府、大椎、哑门、颈夹脊(损伤节段上下各1-2对)、环跳、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配穴:上肢瘫痪加肩髃、曲池、合谷、外关;下肢瘫痪加秩边、委中、承山、昆仑;二便障碍加中极、关元、水道、阴陵泉;感觉障碍加血海、阴陵泉、太冲。
- 操作:急性期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用补法,可配合电针(疏密波,频率2/50Hz),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温针灸
适用于颈项部僵硬、肢体冷凉者,取颈夹脊、大椎、足三里等穴,针刺得气后将艾段置于针柄上点燃,温通经络,每次2-3壮。 -
头针
取顶中线(百会至前顶)、顶颞前斜线(前顶至悬厘),沿头皮斜刺快速捻转2-3分钟,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肢体,促进大脑皮层功能重建。
(三)推拿治疗
推拿可松解粘连、缓解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需注意:急性期(损伤后2周内)慎用重手法,以轻柔放松手法为主;恢复期可逐渐增加点按、弹拨等手法。
- 常用手法:滚法、按揉法、一指禅推法、拿法、拔伸法、关节活动度训练。
- 操作部位:颈项部、肩背部、患侧肢体。
- 颈项部:用滚法、按揉法放松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点按风池、风府、天宗、肩井等穴,最后用拔伸法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
- 肢体:沿经络走向用拿法、揉法,配合关节被动活动,防止关节挛缩,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
(四)中药外治法
-
熏洗疗法
适用于肢体僵硬、肌肉萎缩者,方用伸筋草、透骨草、红花、艾叶、桑枝、海桐皮各30g,川乌、草乌各15g,煎水熏洗患肢,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温度控制在40-50℃,防止烫伤。 -
中药敷贴
急性期局部肿胀疼痛者,用消肿止痛膏(芙蓉叶、大黄、乳香、没药各等份,研末调敷)外敷颈部及损伤部位,每日1次;恢复期用温经通络膏(当归、桂枝、红花、干姜、细辛等)贴敷穴位,如足三里、肾俞等,促进气血运行。
(五)康复训练
中医康复强调“动静结合”,根据患者功能状态制定个性化方案:
- 导引功法:练习“八段锦”“五禽戏”中的“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等动作,调和气血,强筋健骨;
- 功能锻炼:上肢采用“Bobath握手”上举、耸肩训练,下肢进行桥式运动、直腿抬高训练,防止肌肉萎缩;
- 二便训练:定时按压关元、中极穴,配合艾灸,促进膀胱功能恢复;便秘者顺时针按摩腹部,配合麻子仁丸加减内服。
中医治疗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中医治疗颈髓损伤的优势在于:整体调节,改善患者全身状态;多靶点干预,兼顾神经修复、症状缓解与并发症防治;副作用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需注意:急性期应优先西医处理(如手术减压、稳定脊柱),中医作为辅助治疗;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长期卧床者需配合压疮护理、肺部感染预防等综合措施。
相关问答FAQs
Q1:颈髓损伤患者何时开始中医治疗最佳?
A:颈髓损伤后,在病情稳定(如生命体征平稳、影像学示无进行性出血)即可启动中医治疗,急性期(1-2周)以活血化瘀、通督活络为主,配合针灸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恢复期(2周-6个月)是康复黄金期,需加强滋补肝肾、益气养血,配合推拿、功能锻炼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以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为主,坚持中药、针灸及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Q2:中医治疗能否完全治愈颈髓损伤?
A:目前颈髓损伤仍是医学难题,完全治愈(完全恢复神经功能)难度较大,但中医治疗可通过多途径干预,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急性期减轻脊髓水肿、促进血运恢复;恢复期促进轴突再生、重塑神经连接;后遗症期缓解肌肉痉挛、改善二便功能及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颈髓损伤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但疗效与损伤程度、治疗时机及患者配合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