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痛经的方剂有哪些?如何辨证施治见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认为痛经多因气血运行不畅,或“不荣则痛”“不通则痛”,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通过方剂调和气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益气养血等,可有效缓解疼痛并改善体质,以下从常见证型入手,介绍经典治疗方剂及其应用要点。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剂

气滞血瘀型痛经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色暗有块,块下痛减,伴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代表方剂

  1.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乌药、延胡索、香附、枳壳、甘草。
    •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兼能理气调经。
    • 主治:适用于气滞血瘀重证,痛处固定不移,经行不畅者。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经前3天开始服用,连服7天为1个周期。
  2.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兼能引血下行。
    • 主治:伴胸胁胀痛、头痛、舌暗有瘀点者,尤其适合血瘀兼气机郁滞者。

寒凝血瘀型痛经

主症: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黑有块,伴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暗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代表方剂

  1.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 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尤善暖下焦。
    • 主治:寒凝血瘀重症,小腹冷痛如刺,遇寒加重者,常用于原发性痛经属寒证者。
    • 用法:经前1周开始服用,每日1剂,分2次温服,连服5-7天。
  2. 温经汤(《金匮要略》)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剂

    • 组成: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
    •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兼能扶正。
    • 主治:适用于虚寒夹瘀,伴月经量少、神疲乏力者,尤其适合育龄期女性或产后痛经。

气血虚弱型痛经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经量少、色淡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止痛。
代表方剂

  1. 八珍汤(《正体类要》)

    •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 功效:益气补血,调经止痛,为气血双补基础方。
    • 主治:气血两虚之痛经,伴头晕、月经量少色淡者,常用于体质虚弱或久病体虚者。
  2. 圣愈汤(《医宗金鉴》)

    • 组成:熟地、白芍、川芎、人参、黄芪、当归。
    • 功效:益气养血,兼能活血,补而不滞。
    • 主治:气血虚弱兼血行不畅,经后腹痛绵绵,伴气短懒言者。

湿热瘀阻型痛经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经色暗红、质稠有块,伴低热、带下色黄、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代表方剂

  1. 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

    • 组成:黄连、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香附、红花、莪术、延胡索、丹皮。
    •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兼能行气。
    • 主治:湿热瘀阻之痛经,伴带下增多、口苦者,常用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引发的痛经。
  2. 银甲丸(《王渭川经验方》)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剂

    • 组成:银花、连翘、红藤、蒲公英、生鳖甲、升麻、茵陈、琥珀、蒲黄。
    • 功效: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化瘀止痛。
    • 主治:湿热蕴结下焦,小腹坠痛、带下黄臭明显者,尤其适合合并盆腔炎性包块者。

肾气亏虚型痛经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调经止痛。
代表方剂

  1. 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 组成:山药、阿胶、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甘草。
    • 功效:补肾养肝,调经止痛,尤善调补冲任。
    • 主治:肾虚肝血不足之痛经,伴腰酸、头晕、眼干者。
  2. 六味地黄丸合失笑散

    • 组成: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加五灵脂、蒲黄。
    • 功效:滋补肾阴,活血化瘀,标本兼顾。
    • 主治:肾阴亏虚兼夹血瘀,经后小腹隐痛、手足心热者。

方剂应用注意事项

  1. 辨证加减:气滞甚者加柴胡、青皮;寒甚者加附子、艾叶;湿热甚者加薏苡仁、败酱草;肾阳虚者加仙茅、淫羊藿。
  2. 服用时机:实证(气滞、寒凝、湿热)多在经前3-7天开始服药,虚证(气血虚、肾虚)可在经后服用,调理体质。
  3. 生活调护:经期避寒保暖,忌生冷辛辣,保持情绪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以助药效发挥。

相关问答FAQs

问:痛经用中药方剂需要长期喝吗?
答:是否长期服用需根据病情和证型决定,实证痛经(如气滞血瘀、寒凝血瘀)通常经前服药7-10天,连续2-3个周期可缓解;虚证痛经(如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需经后调理,一般需1-3个月经周期巩固疗效,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不可盲目长期服药。

问:痛经期间可以同时吃止痛药和中药吗?
答:不建议同时服用,西药止痛药(如布洛芬)可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疼痛,但可能掩盖病情或影响中药疗效;中药方剂需辨证论治,与西药同服可能增加肝肾负担或引发药物相互作用,若疼痛剧烈,可先服用止痛药缓解,但需间隔2小时以上,并尽快就医明确病因,优先通过中药调理根本。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白色念球菌疗效如何?辨证施治有何优势?
« 上一篇 09-01
中医治疗肝胆虚火,核心治法与辨证施治要点是什么?
下一篇 » 09-0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