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白蒿为菊科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春季幼苗,是传统药食同源植物,其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茵陈”,后世因幼苗色白多绒毛而称“白蒿”,白蒿性微寒,味苦、辛,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保肝护肝等多重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肝胆疾病及多种湿热病症。
白蒿最显著的功效在于清热利湿与利胆退黄,中医认为,黄疸多因湿热蕴结肝胆,胆汁外溢所致,白蒿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胆经可疏利肝胆、清化湿热,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从而消退黄疸,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蒿中的茵陈香豆酸、绿原酸等成分能显著增加胆汁分泌量,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对黄疸型肝炎(如甲肝、乙肝急性期)有明确治疗作用,常配伍栀子、大黄组成茵陈蒿汤,经典方剂《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至今仍是治疗湿热黄疸的基础方。
白蒿具有显著的保肝降酶作用,其含有的黄酮类、萜类成分能保护肝细胞膜完整性,抑制肝细胞损伤,降低转氨酶(ALT、AST)活性,促进肝细胞再生,对于慢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等引起的肝功能异常,白蒿可通过抗氧化、抗脂质过氧化机制减轻肝损伤,临床常与柴胡、黄芩、五味子等配伍,增强保肝效果。
白蒿还具备抗炎、抗菌及调节免疫功能,体外实验显示,白蒿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活性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湿热泄泻、疮疡肿毒等有辅助治疗作用,在免疫调节方面,白蒿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力,适合免疫力低下者日常调理。
现代研究还发现,白蒿有降血脂、抗衰老等作用,其所含的胆碱、叶酸等成分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丰富的维生素C、黄酮类物质能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常作为养生保健食材,如春季采其嫩芽做“白蒿麦饭”或泡茶饮用。
白蒿主要功效及临床应用参考如下:
功效 | 适用症状 | 常用配伍举例 |
---|---|---|
清热利湿 | 湿热黄疸、小便短赤、湿温发热 | 茵陈蒿汤(配栀子、大黄) |
利胆退黄 | 黄疸型肝炎、胆管炎、胆囊炎 | 配黄芩、金钱草、郁金 |
保肝降酶 | 慢性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 | 配柴胡、五味子、垂盆草 |
抗炎抗菌 | 湿热泄泻、疮疡肿毒、皮肤湿疹 | 配黄连、苦参、地肤子 |
调节免疫 | 体质虚弱、易感冒、免疫力低下 | 配黄芪、白术、防风(玉屏风散加减) |
需要注意的是,白蒿性寒,脾胃虚寒者(如腹痛、腹泻、畏寒)不宜过量服用;其含有的蒿属植物可能引起少数人过敏,首次使用需少量试服;作为药用时,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避免长期大剂量饮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相关问答FAQs:问题1:白蒿和茵陈是同一种植物吗?解答:白蒿是茵陈的春季幼苗,二者为同种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名称,中医认为茵陈(幼苗)清利湿热力更强,而秋季采收的茵陈(老株)药力稍弱,但功效相似,临床常混用,“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当柴”的民谚即指春季幼苗药用价值最高,问题2:普通人可以用白蒿泡水喝养生吗?解答:健康人群春季适量饮用白蒿茶可清利湿热、预防春燥,但需注意:①选择新鲜或干燥无霉变的白蒿;②每日用量控制在10-15克,避免过量;③脾胃虚寒、孕妇及经期女性不宜饮用;④若饮用后出现腹泻、腹痛等不适,需立即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