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作为我国传统药食同源植物,应用历史悠久,既是常见食材,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其药用部位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茎,根据产地、品种、炮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各自在功效与应用上略有差异,以下从产地品种、炮制方法、功效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药材山药的种类及相关知识。
按产地与品种分类
山药的产地和品种直接影响其药用品质,历代医家尤其重视道地药材,其中以“怀山药”最为著名,此外还有淮山药、广山药、野生山药等不同品种。
怀山药
怀山药又称“怀参”,为河南焦作(古怀庆府)所产的道地山药,是山药中的优质品种,其特点是:根茎呈圆柱形,条粗直、质地坚实、粉性足、颜色洁白、味甘微酸,断面呈颗粒状,黏液浓稠,怀山药性味甘平,归脾、肺、肾经,功效以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为主,尤其擅长补脾阴,是治疗脾胃虚弱、食少体倦、肺虚咳嗽、肾虚遗精的良药,现代研究表明,怀山药含薯蓣皂苷、黏液蛋白、淀粉酶等成分,具有调节免疫、降血糖、保护胃黏膜等作用。
淮山药
淮山药多指江苏、安徽、山东等淮河流域地区产的山药,与怀山药同属栽培品,但品质略逊于怀山药,其根茎较粗壮,表皮颜色较深,断面略显疏松,粉性稍弱,功效与怀山药相近,补脾养胃之力稍弱,但生津作用较好,常用于治疗脾虚食少、津伤口渴,市场价格相对较低,是日常保健和临床常用的平补之品。
广山药
广山药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又称“田薯”,多为地方栽培品种,其特点是根茎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表皮较光滑,颜色偏黄白,质地较轻泡,粉性稍差,黏液较少,广山药性味甘平,归脾、肺经,功效以健脾补肺为主,常用于脾虚泄泻、肺虚咳喘,因产量较大,也是市场上常见的山药品种之一。
野生山药
野生山药又称“野山药”,为薯蓣科多种野生植物的根茎,如穿龙薯蓣、黄独等,其根茎较细小,表皮粗糙,纤维多,口感较差,但部分品种含有特殊的皂苷成分(如穿龙薯蓣中的薯蓣皂苷元),是提取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原料,药用上,野生山药多用于祛痰、消炎、调节血脂,较少直接作为补益药使用,需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按炮制方法分类
生山药直接晒干或烘干,药性偏凉,长于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经过炮制后,药性会发生改变,功效侧重也有所不同,临床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炮制品。
生山药
将鲜山药除去根茎、外皮,洗净,切厚片或段,干燥而成,生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功效以补脾养胃、生津益肺为主,适用于脾虚食少、虚热消渴、肺虚喘咳、肾虚遗精等症,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生山药中的淀粉酶活性较高,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黏液蛋白可保护胃黏膜,缓解胃溃疡。
炒山药
取生山药片,用清炒法(武火炒至表面微黄)或麸炒法(用麸皮拌炒至表面黄色),取出晾凉,麸炒山药可增强健脾止泻作用,减少生山药的滋腻之性,炒山药性偏温,味甘,归脾、肾经,功效以健脾和胃、固精止带为主,常用于脾虚泄泻、白带过多、小儿疳积等症,治疗脾虚泄泻时,多用炒山药以增强止泻效果;治疗肾虚遗精、妇女带下,也常选用炒山药以补肾固涩。
土炒山药
将净山药片与灶心土(伏龙肝)同炒至表面挂土,筛去土块,土炒山药性温,味甘,归脾、胃经,功效以健脾止泻为主,适用于脾虚食少、大便溏泄、消化不良等症,灶心土的温燥之性能增强山药的健脾止泻作用,尤其适合脾胃虚寒、泄泻日久者。
蜜炙山药
取生山药片,加炼蜜拌匀,炒至不粘手为度,蜜炙山药性偏温,味甘,归脾、肺经,功效以补中益气、润肺止咳为主,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肺虚久咳等症,蜂蜜的补中润燥作用与山药协同,可增强补益肺脾的功效,对肺脾气虚兼有燥咳者尤为适宜。
炮制方法与功效对比表
炮制方法 | 炮制工艺 | 功效侧重 | 主要应用 |
---|---|---|---|
生山药 | 鲜品切片干燥 |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 | 脾虚食少、虚热消渴、肺虚喘咳 |
炒山药 | 清炒或麸炒 | 健脾止泻、固精止带 | 脾虚泄泻、白带过多、遗精 |
土炒山药 | 与灶心土同炒 | 健脾止泻 | 脾虚食少、大便溏泄 |
蜜炙山药 | 加炼蜜拌炒 | 补中益气、润肺止咳 | 气虚乏力、肺虚久咳 |
山药的功效与应用
山药作为“平补三焦”之品,功效广泛,临床应用历史悠久,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言其“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长肌肉,强阴”。
补脾养胃
山药味甘性平,入脾经,能补脾气、养脾阴,为治疗脾胃虚弱之要药,对于脾胃气虚引起的食少、腹胀、便溏、倦怠乏力,常配伍党参、白术、茯苓(如参苓白术散);对于脾胃阴虚引起的口干、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可配伍沙参、麦冬、玉竹等,现代研究证实,山药中的淀粉酶和黏液蛋白能促进消化、保护胃黏膜,对慢性胃炎、胃溃疡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生津益肺
山药能补肺气、养肺阴,适用于肺虚或肺肾两虚引起的咳喘、痰少、口干,对于肺虚久咳、气喘,可配伍五味子、麦冬;对于肺肾阴虚的劳嗽、痰中带血,常与熟地、山茱萸、百合等同用(如都气丸),山药生津止渴,对消渴病(糖尿病)的口干、多饮、多尿有一定缓解作用,常与天花粉、葛根、黄芪等配伍。
补肾固精
山药能补肾气、固肾精,适用于肾虚遗精、带下、尿频、遗尿等症,对于肾虚遗精、滑精,常配伍熟地、山茱萸、牡丹皮(如六味地黄丸);对于妇女脾肾两虚的白带过多,常与莲子、芡实、白扁豆同用(如完带汤);对于小儿遗尿,可与桑螵蛸、益智仁、乌药配伍。
其他功效
山药还能益气养阴、补而不腻,对气阴两虚引起的自汗、盗汗、心悸、失眠有一定疗效;其黏液蛋白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减少脂肪沉积在血管壁,对高血脂、动脉硬化患者有益;山药中的薯蓣皂苷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常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料。
使用注意事项
- 适宜人群:脾胃虚弱者、体质虚弱者、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产后或病后体虚者、老年人均可适量食用。
- 禁忌人群:湿盛中满、有实邪者(如腹胀、便秘、痰湿重者)忌服,因山药滋腻,易加重湿滞;感冒发热、有实热证者不宜食用,以免“闭门留寇”。
- 配伍禁忌:山药不宜与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胃舒平等)同服,以免破坏其中的淀粉酶,影响药效;也不宜与甘遂、大戟、芫花、海藻等峻下逐水药同用,以免降低补益功效。
相关问答FAQs
Q1:怀山药和普通山药(如淮山药)有什么区别?如何选购?
A:怀山药与普通山药的主要区别在于产地、品质和功效,怀山药为河南焦作的道地药材,根茎条直、质地坚实、粉性足、黏液浓稠,补脾养胃之力较强,是中医临床首选;普通山药(如淮山药、广山药)产地较广,粉性较弱,补益效果略逊于怀山药,但价格更亲民,选购时,可通过“看、摸、尝”辨别:优质山药(如怀山药)表皮光滑、颜色洁白、质地坚硬、断面颗粒明显;劣质山药表皮粗糙、颜色发暗、质地松软、断面有空心,药用建议优先选择怀山药,日常保健可选用普通山药。
Q2:山药可以长期食用吗?每天吃多少合适?
A:山药药性平和,药食同源,一般人群适量长期食用是安全的,但需根据体质和食用目的控制量,作为日常保健,每天食用50-100克(鲜品)或10-20克(干品)即可;作为药用,需在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用量,一般干品用量为15-30克,湿盛中满、实邪者不宜长期食用;糖尿病患者食用山药时,需减少主食摄入,以免血糖升高,因山药含有一定淀粉,热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