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子苗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barbarum L.)或宁夏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的幼苗,在部分地区亦被称为“枸杞苗”“地骨皮苗”,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作为药食同源的典范,益子苗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现代研究也证实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保健功效,以下从植物学特性、生长环境、药用价值、栽培技术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植物学形态特征
益子苗为茄科枸杞属多年生落叶灌木的幼苗,株高20-50cm,茎直立,多分枝,枝条细长,嫩枝绿色,老枝灰褐色,具纵棱和短棘刺,叶片互生或簇生于短枝上,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2-5cm,宽0.5-2cm,先端钝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绿色或深绿色,叶肉肥厚,叶柄长0.2-1cm,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细长,花萼钟状,顶端3-5裂,花冠漏斗状,淡紫色或粉红色,花筒长1-1.5cm,雄蕊5枚,着生于花筒中部,子房2室,花期5-10月,果实为浆果,椭圆形或卵圆形,成熟时鲜红色或橙红色,内含多数扁肾形种子,幼苗期以营养生长为主,根系发达,为主根系,侧根细密,多分布于20-40cm土层中。
生长环境与分布
益子苗适宜生长在温暖、光照充足、干燥的环境中,耐旱、耐寒、耐盐碱,忌积水,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28℃,气温低于-10℃易发生冻害,高于35℃生长受抑,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为佳,pH值6.5-8.5均可生长,在轻度盐碱地(含盐量0.3%以下)也能正常生长,自然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西南等地,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为传统产区,现各地均有人工栽培,尤其在宁夏中卫、甘肃靖远等地已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
药用价值与应用
(一)传统药用功效
益子苗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以“枸杞苗”“地骨皮苗”之名入药,性味甘、苦,凉,归肝、肾、肺经,历代医籍多有记载,《本草纲目》称其“除烦益志,补五劳七伤”,《食疗本草》言其“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传统应用主要包括:
- 清热生津:用于热病伤津、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如《本草汇言》载其“治消渴引饮,热病伤阴”。
- 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常与菊花、桑叶配伍。
-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咯血、衄血、尿血,可单味捣汁服或配伍侧柏叶、白茅根。
- 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关节不利,煎汤内服或外洗。
(二)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化学成分分析表明,益子苗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多糖、生物碱、氨基酸、维生素(维生素C、B族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铁、锌、硒等),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以下作用:
- 抗氧化与抗衰老:黄酮类成分(如芦丁、槲皮素)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延缓细胞衰老。
- 调节免疫:多糖成分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降血糖与降血脂:其中的枸杞多糖(LBP)和生物碱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糖异生;同时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调节脂质代谢。
- 保护肝脏:能减轻化学性肝损伤,降低转氨酶,促进肝细胞再生,对酒精肝、脂肪肝有一定防治作用。
- 抗炎与镇痛:水提物可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缓解炎症反应,对关节炎、胃炎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三)临床应用形式
益子苗在临床中应用形式多样,包括:
- 煎剂:取鲜品100-200g,或干品30-5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 食疗方:如“枸杞苗豆腐汤”(鲜益子苗100g,豆腐200g,煮汤调味),适用于热病伤津、食欲不振;“凉拌枸杞苗”(鲜苗焯水后加蒜末、醋、香油),适用于目赤肿痛。
- 外用:鲜品捣烂外敷,用于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煎汤熏洗,用于风湿痹痛。
栽培技术要点
益子苗的栽培需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环节精细操作,以保证产量和质量,具体技术要点如下(表1为益子苗栽培关键参数):
表1 益子苗栽培关键参数
项目 | 要求 |
---|---|
选地 | 选择向阳、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避免低洼积水地 |
整地 | 深翻20-30cm,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亩,耙平作畦(畦宽1.2-1.5m) |
播种时间 | 春播3-4月,秋播8-9月,以春播为主,气温稳定在10℃以上 |
播种方式 | 条播或穴播,行距30-40cm,株距15-20cm,覆土1-2cm,播后浇水 |
播种量 | 条播1.5-2kg/亩,穴播每穴3-5粒,用种量1-1.5kg/亩 |
间苗定苗 | 苗高5-10cm时间苗,保留株距15-20cm,每亩留苗1.2-1.5万株 |
水肥管理 | 苗期保持土壤湿润,生长期每15-20天追施氮肥(尿素10kg/亩),花期增施磷钾肥 |
病虫害防治 | 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用15%三唑酮1000倍液喷雾),虫害有蚜虫(用10%吡虫啉2000倍液) |
(一)选地与整地
选择地势高燥、阳光充足的地块,前茬以豆类、玉米为宜,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深翻土壤,清除杂草、石块,结合整地施足基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配合过磷酸钙30-40kg/亩,改善土壤肥力,作畦利于排水。
(二)播种与育苗
可采用种子繁殖或扦插繁殖,以种子繁殖为主,种子需提前处理,用40℃温水浸泡24小时,捞出晾干后播种,播种后覆盖细土,保持湿润,7-10天出苗,幼苗期注意除草,3-4片真叶时间苗,确保合理密度。
(三)田间管理
- 水肥管理:苗期需水量较少,保持土壤湿润即可;生长旺期(5-7月)增加浇水,遇干旱每周浇水1次;雨季及时排水,防止烂根,施肥遵循“薄肥勤施”原则,苗期施稀薄人粪尿1000kg/亩,促进幼苗生长;拔节期追施氮肥,促进茎叶生长;花期增施磷钾肥(如硫酸钾15kg/亩),提高抗逆性。
- 中耕除草:生长前期每月中耕除草1-2次,中耕深度5-10cm,避免伤根;后期杂草较少时,人工拔除即可。
-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以农业防治为主,如合理轮作、清洁田园;化学防治需选用低毒农药,严格控制安全间隔期,确保药材质量安全。
(四)采收与加工
益子苗的采收以幼苗期为主,当株高15-20cm、具4-6片真叶时采收,此时营养成分含量高,口感鲜嫩,采收时齐地面割取,去除杂质,洗净泥沙,鲜品可立即食用或短期贮藏(冷藏条件下可保存3-5天);干品需晒干或阴干,晒干时避免强光直射,至叶片脆硬、茎秆干燥即可,贮于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虫。
注意事项
- 使用禁忌:益子苗性凉,脾胃虚寒、腹泻者不宜过量服用;孕妇及月经期女性慎用,以免引起不适;外敷时需注意皮肤过敏情况,过敏者立即停用。
- 鉴别真伪:市场上常有“伪益子苗”(如小蓬草、莨菪幼苗)混淆,需注意鉴别:真益子苗叶片卵形或披针形,全缘,叶肉肥厚,茎具纵棱和短棘刺;伪品叶片多不规则,边缘有锯齿或裂刻,茎无棘刺,气味刺鼻。
- 用药剂量:内服煎剂每日量不宜超过200g(鲜品),干品不超过50g,过量可能引起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
相关问答FAQs
问:益子苗和枸杞叶(枸杞鲜叶)有什么区别?
答:益子苗与枸杞叶均来源于枸杞属植物,但“益子苗”特指幼苗期(株高15-20cm,具4-6片真叶)的嫩苗,以根、叶全草入药,侧重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而“枸杞叶”多指植株生长中期的叶片(株高30-50cm),以叶片入药,侧重补肝益肾、明目,食疗中更常用于煮汤、炒菜,两者功效相似,但益子苗清热作用更强,枸杞叶滋补作用更突出,可根据需求选择。
问:益子苗可以长期食用吗?有没有副作用?
答:益子苗作为药食同源植物,适量食用(每周2-3次,每次50-100g鲜品)是安全的,具有清热、明目、增强免疫等作用,但长期过量食用(连续1个月以上每日超过200g鲜品)可能因性凉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脾胃虚寒、慢性腹泻者应避免长期食用,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调整食用量和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