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肺痹,需立足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结合病因病机调理脏腑功能,恢复肺气宣降,肺痹首见于《黄帝内经》,属“痹证”范畴,因外邪侵袭、正气不足,致肺失宣降、痰瘀互结、痹阻肺络,临床以咳嗽、胸闷、气短、喘息、甚则唇甲发绀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肺源性心脏病等可参考辨治。
病因病机
肺痹的发病不外内外二因:外感六淫之邪(风寒、风热、燥邪为主),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壅滞肺气,致宣降失司;内因肺、脾、肾三脏亏虚,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脾虚生痰湿,上贮于肺;肾不纳气,则气短喘促,病机关键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气阴不足,标实为痰、瘀、热、滞互结,病位在肺,涉及脾、肾,日久可累及心,致心阳不振、水饮凌心。
辨证分型与论治
临床需根据病程长短、症状特点及舌脉辨证,分为以下四型,治则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要,兼顾扶正祛邪。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加减 |
---|---|---|---|---|
风寒闭肺 | 咳嗽声重、气急喘促、咳痰稀薄色白、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舌苔薄白、脉浮紧 | 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 三拗汤合止嗽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风寒甚加桂枝、细辛;痰多加半夏、陈皮;喘甚加炙麻黄、杏仁 |
痰热壅肺 | 咳嗽痰黄黏稠、喘息气促、胸脘胀闷、身热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化痰、宣肺泄浊 |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合千金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 痰热甚加黄芩、鱼腥草;胸痛加瓜蒌、薤白;便秘加生大黄、芒硝 |
气阴两虚 | 咳喘日久、气短乏力、自汗盗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 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 生脉散(《医学启源》)合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 阴虚甚加沙参、麦冬;气虚甚加黄芪、党参;咳血加白及、仙鹤草 |
痰瘀阻肺 | 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状、胸闷如窒、唇甲发绀、舌紫暗有瘀斑、苔白腻、脉沉涩 | 活血化瘀、化痰降气 |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合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瘀血甚加丹参、赤芍;痰浊甚加葶苈子、苏子;水肿加茯苓、泽泻 |
中医特色疗法
- 针灸治疗:取肺俞、膻中、定喘、列缺、丰隆等穴,毫针平补平泻,风寒闭肺加风门、大椎;痰热壅肺加尺泽、曲池;气阴两虚加膏肓、太溪;痰瘀阻肺加血海、膈俞,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 穴位贴敷:三伏贴、三九贴选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研末,姜汁调敷于肺俞、膏肓、膻中等穴,温阳散寒、化痰止咳,适用于缓解期及虚寒体质患者。
- 拔罐疗法:选取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肺俞、心俞、膈俞),走罐或留罐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适用于风寒闭肺、痰瘀阻肺型,可助阳散寒、活血通络。
- 食疗调理:风寒闭肺者食生姜葱白粥(生姜、葱白、粳米煮粥);痰热壅肺者食雪梨川贝饮(雪梨、川贝、冰糖炖服);气阴两虚者食百合银耳羹(百合、银耳、莲子炖服);痰瘀阻肺者食桃仁粥(桃仁、粳米煮粥,加红糖调味)。
调护要点
- 起居有常:避风寒,防外感,居处宜通风向阳,避免接触烟雾、粉尘等刺激性气体。
- 饮食宜忌: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辛辣、油腻之品,戒烟限酒,根据证型选择食疗(如脾虚者多食山药、薏苡仁;肾虚者多食核桃、黑芝麻)。
- 情志调畅:忧思恼怒易耗伤肺气,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可通过听音乐、练八段锦等方式舒缓情绪。
- 适度锻炼:缓解期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或练习太极拳、八段锦,以增强肺功能,改善气短症状。
相关问答FAQs
Q1:肺痹患者日常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A:肺痹患者饮食需遵循“辨证施食”原则,风寒闭肺者宜温肺散寒,可食生姜、葱白、紫苏叶等,忌生冷瓜果;痰热壅肺者宜清热化痰,多食梨、萝卜、冬瓜等,忌辛辣油腻、助火之品(如辣椒、油炸食品);气阴两虚者宜益气养阴,可食百合、银耳、山药、梨等,忌辛辣温燥之品(如羊肉、狗肉);痰瘀阻肺者宜活血化痰,可食山楂、桃仁、陈皮等,忌肥甘厚味,饮食宜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肺气宣降。
Q2:中医治疗肺痹多久能见效?如何判断疗效?
A:中医治疗肺痹的见效时间因病情轻重、证型及个体差异而异,轻症患者(如单纯风寒闭肺、痰热壅肺)经1-2周规范治疗,咳嗽、胸闷等症状可明显改善;重症或慢性患者(如气阴两虚、痰瘀阻肺,或合并肺心病、肺纤维化)需长期调理,通常1-3个月可逐步稳定病情,减少急性发作次数,疗效判断标准包括:症状改善(咳嗽频率、喘息程度、气短情况减轻)、体征缓解(肺部啰音减少、唇甲发绀减轻)、生活质量提高(活动耐力增加、睡眠质量改善),以及肺功能指标(如FEV1、FVC)的稳定或提升(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需注意,中医治疗强调“标本兼治”,症状缓解后仍需巩固治疗,以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