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筋中医治疗有哪些方法?效果如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伤筋在中医理论中指因外力作用、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的筋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属于“筋伤”范畴。《黄帝内经》提出“肝主筋”“肾主骨”,筋的健康与肝血肾精密切相关,伤筋后常见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若失治误治,易转为慢性劳损,影响功能,中医治疗伤筋强调“辨证施治”,通过多种方法调和气血、舒筋活络,促进组织修复,具有整体调节、副作用小等优势。

伤筋中医治疗

伤筋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伤筋的病因主要有三:一是外力损伤,如跌仆、扭挫、撞击等,导致筋脉撕裂、气血瘀滞,即“不通则痛”;二是慢性劳损,如久行、久立、久坐或姿势不良,使筋肉持续紧张,气血运行不畅,筋失所养,引发“不荣则痛”;三是风寒湿邪侵袭,伤筋后腠理空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筋脉,导致肿胀僵硬、遇寒加重,病机核心为“气血瘀滞、筋脉失养”,急性期以瘀肿疼痛为主,慢性期多兼肝肾亏虚、风寒湿阻。

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伤筋注重“内外同治、筋骨并重”,结合药物、非药物疗法及功能锻炼,形成综合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调节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适用于各期伤筋,尤其对急性疼痛和慢性劳损效果显著。

伤筋中医治疗

  • 选穴原则: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及辨证取穴,急性期取阿是穴(压痛点)、邻近腧穴(如膝部伤筋取犊鼻、血海、阳陵泉),配合远端穴位(如合谷、太冲)以行气活血;慢性期加肝俞、肾俞以补益肝肾,或加足三里、三阴交以健脾益气。
  • 操作方法:急性期用毫针泻法,浅刺疾出,配合放血(如三棱针点刺瘀络放血),促进瘀肿消散;慢性期用平补平泻法,或温针灸(在针柄上艾条),以温经通络;风寒湿型可加艾灸或拔罐,如艾条悬灸阿是穴15-20分钟,或闪罐、走罐至皮肤潮红。
  • 注意事项:皮肤破损、感染部位禁针;体质虚弱者避免强刺激;治疗期间避免局部受寒。

(二)推拿治疗

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是伤筋的重要治疗手段,尤其适用于慢性期或恢复期。

  • 常用手法
    • 放松类手法:如揉法(掌揉、指揉)、滚法、拿法,用于急性期后或慢性期,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
    • 活血类手法:如摩法、推法(平推、分推)、掐法,用于局部瘀肿,推动气血运行。
    • 理筋整复手法:如摇法(关节被动活动)、扳法(调整关节错位)、弹拨法(松解肌腱粘连),用于关节活动受限或筋结粘连,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暴力。
  • 操作步骤:一般先放松局部肌肉(5-10分钟),再行活血理筋(5-8分钟),最后关节整复(1-2分钟),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 禁忌症:急性期(24-48小时内)肿胀明显者慎用重手法;皮肤破损、骨折、肿瘤、骨质疏松者禁用;孕妇腰骶部慎用。

(三)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分内治与外治,遵循“三期分治”原则:急性期(损伤1-3天)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期(4-14天)和营生新、舒筋活络;后期(15天以上)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内治法

分期 治法 代表方剂 常用药物
急性期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三七、乳香、没药、泽泻、茯苓(加茯苓、泽泻利水消肿)
中期 和营生新、舒筋活络 舒筋活血汤加减 当归、赤芍、姜黄、伸筋草、透骨草、牛膝、木瓜、续断(加牛膝、续断引药下行)
后期 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独活寄生汤或补肾壮筋汤加减 熟地、山茱萸、杜仲、牛膝、桑寄生、肉苁蓉、骨碎补(加骨碎补促进筋骨修复)

外治法

  • 膏药贴敷:如麝香止痛膏、消瘀止痛膏、云南白药膏,直接贴于患处,每1-2天更换1次,适用于各期伤筋,急性期可配合冷敷(如用芙蓉膏外敷),后期用温经通络类膏药(如狗皮膏)。
  • 熏洗疗法:用舒筋草、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威灵仙、川芎、红花等药物煎汤,先熏后洗(水温40-50℃),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适用于慢性期或恢复期,可松解粘连、缓解僵硬。
  • 药酒外搽:如红花酒、舒筋活络酒,用手掌蘸取药酒轻柔按摩患处,每次10-15分钟,适用于寒湿型伤筋,注意避免皮肤破损处使用。

(四)其他疗法

  • 小针刀:对于慢性伤筋导致的筋结、粘连(如网球肘、肩周炎),通过针刀松解病变组织,缓解疼痛,恢复功能,需严格无菌操作,术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
  • 拔罐:采用闪罐、留罐或走罐法,在阿是穴或膀胱经穴位拔罐,可吸出瘀血、疏通经络,适用于急性期瘀肿明显或慢性期寒湿痹阻,每次5-10分钟,每周2-3次。
  • 功能锻炼:伤筋治疗中“动静结合”至关重要,急性期(1-3天)制动休息(如用支具固定),避免加重损伤;中期(4-14天)进行轻度主动活动(如踝泵运动、手指屈伸),防止肌肉萎缩;后期(15天以上)逐步增加抗阻训练(如靠墙静蹲、握力器),配合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增强筋肉力量与柔韧性。

不同治法特点归纳

治法 优势 适用阶段 注意事项
针灸 见效快、调节整体 各期,尤其急性疼痛、慢性劳损 皮肤破损、感染者禁针;体质虚弱者避免强刺激
推拿 松解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 慢性期、恢复期 急性期慎用重手法;需专业医师操作
中药内治 辨证施治、调理脏腑 各期,根据分期选方 胃肠虚弱者慎用活血药,避免刺激
中药外治 直接作用于患处、副作用小 各期,外用灵活 皮肤过敏者停用;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功能锻炼 预防复发、促进功能恢复 贯穿全程,动静结合 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相关问答FAQs

Q1:伤筋后立即热敷对吗?
A:不对,伤筋后24-48小时内(急性期)局部毛细血管破裂,瘀血肿胀,此时热敷会扩张血管,加重出血和肿胀,应采用冷敷(如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促进血管收缩,减少渗出;48小时后(中期或后期)瘀肿减轻,可改为热敷或熏洗,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肿。

伤筋中医治疗

Q2:伤筋需要“静养”完全不动吗?
A:不需要,中医强调“动静结合”,急性期(1-3天)需适当制动(如踝关节扭伤用绷带固定),避免损伤加重;但长期完全不动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反而延缓恢复,中期(4-14天)应在疼痛耐受范围内进行轻度主动活动(如手腕扭伤后做握拳-伸指动作),后期(15天以上)逐步增加抗阻训练(如提重物、靠墙蹲),配合功能锻炼,才能促进筋肉修复,防止复发。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尿频为何能获奇效?辨证施治的关键奥秘是什么?
« 上一篇 09-03
大刀豆药材图片
下一篇 » 09-0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