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铃草,又名灵香草、香草、零陵香等,为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Lysimachia foenum-graecum Hance的干燥全草,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之一,因其独特的香气和广泛的药用价值而备受关注,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名医别录》,被列为上品,历代医籍中多有记载,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祛风解表、止痛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湿浊中阻、脘痞纳呆、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等症,以下从植物学特征、产地分布、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及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植物学特征与产地分布
香铃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80cm,全株密被黄色柔毛,根茎横生,木质化,有多数须根,茎直立,单一或分枝,具棱角,叶对生,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3-8cm,宽1.5-4cm,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叶面深绿色,叶背淡绿色,两面被毛,叶柄短,花单生于叶腋或成短总状花序,花梗细长;花萼5深裂,裂片披针形,花冠黄色,钟状,5裂,雄蕊5枚,短于花冠,子房上位,蒴果球形,直径约3mm,成熟时褐色,种子多数,细小,黑褐色。
香铃草主要分布于我国广西、云南、广东、贵州、四川等地的亚热带山区,多生于海拔500-1500m的山坡林下、沟边、溪旁湿润的草丛中或石缝间,其生长喜温暖湿润、半阴的环境,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栽培,目前已有部分产区实现人工规模化种植,以满足药用需求。
采收加工与炮制
香铃草的药用部位为干燥全草,传统采收期为夏季开花期(6-8月),此时植株有效成分含量较高,采收时需选择晴朗天气,将全株从基部割起,除去杂质和泥沙,阴干或晒干,忌暴晒过度以免香气散失,阴干者需置于通风处,摊铺厚度不超过5cm,每日翻动1-2次,直至全草干燥,茎叶脆碎、香气浓郁即可。
炮制方法较为简单,取原药材,除去残根及杂质,抢水洗净,切段,干燥即可,部分地区亦有炒制法,取香铃草段,用文火炒至微黄,取出放凉,以增强其温性,缓和药性。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中国药典》及历代本草记载,香铃草性温,味辛、甘,归脾、胃、肺经,其气味芳香,性温而不燥,甘缓不峻,具有以下功效:
- 芳香化湿,醒脾开胃:香铃草气味芳香,能行气化湿,醒脾运脾,适用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症,常与藿香、佩兰、厚朴等配伍使用。
- 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性温能散寒,味辛能发散,可用于风寒感冒所致的头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等症,多与荆芥、防风、紫苏叶等同用;其止痛作用显著,对风寒湿痹所致的肢体关节疼痛、牙痛、头痛等亦有良效,可单独煎服或外用。
- 行气和中,止泻:能温脾理气,用于脾胃虚寒、气滞所致的腹痛泄泻,症见肠鸣腹泻、泻物清稀、腹痛喜温,常与干姜、白术、木香等配伍。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香铃草的药理作用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含挥发油、黄酮类、皂苷、有机酸、多糖等成分,具体如下表: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 | 药理作用 |
---|---|---|
挥发油 | 芳樟醇、香叶醇、橙花醇、乙酸芳樟酯、柠檬烯等 | 抗菌、抗炎、镇痛、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芦丁、异鼠李素等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炎、调节免疫、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
皂苷类 | 铃兰苷、灵香草皂苷等 | 祛痰、镇咳、镇静、抗心肌缺血 |
有机酸 | 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等 | 抗菌、抗病毒、抗溃疡、促进伤口愈合 |
多糖 | 香铃草多糖 | 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调节血糖 |
药理研究表明,香铃草具有多重生物活性:
- 抗菌作用: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革兰阳性菌效果显著;
- 抗炎镇痛: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醋酸扭体法证实其具有显著镇痛作用;
- 促进消化:挥发油能增加唾液和胃液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改善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
- 调节免疫:多糖成分可激活巨噬细胞,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其他作用:尚有抗氧化、抗溃疡、祛痰止咳等作用,对实验性胃溃疡、支气管炎模型有改善作用。
临床应用与配伍
香铃草在临床应用广泛,可内服也可外用,常根据不同病症配伍使用:
- 湿阻脾胃证:症见脘闷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困重,常与藿香、厚朴、半夏、陈皮等同用,如香砂平胃丸加减;
- 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常与荆芥、防风、紫苏叶、生姜配伍,煎汤服;
- 牙痛、头痛:可单用香铃草15g,煎汤含漱内服,或与细辛、白芷、川芎同用,增强散寒止痛之效;
- 泄泻:脾虚泄泻者,与党参、白术、茯苓、干姜配伍;食积泄泻者,与山楂、神曲、麦芽同用;
- 外用:取鲜香铃草适量,捣烂外敷,可治疮疡肿毒、皮肤湿疹;煎水洗患处,可治疥癣、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事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鲜品15-30g;或泡茶饮,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事项】
- 香铃草性温,阴虚血燥、实热证者慎用,症见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等;
- 不宜过量久服,以免耗气伤阴,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目前安全性研究数据不足;
- 对香铃草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服用后如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 与温里药(如附子、干姜)同用时,需注意用量,避免温燥太过伤阴。
资源保护与栽培现状
香铃草野生资源曾因过度采挖和环境破坏而减少,近年来随着药用需求增加,广西、云南等地已开展人工栽培研究,其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春季或秋季种植,采用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定期施肥(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注意防治病虫害(如根腐病、红蜘蛛等),人工栽培不仅提高了药材产量和质量,也有效保护了野生资源。
香铃草除药用外,其香气成分还可用于制作香料、化妆品或驱虫剂,具有开发潜力,未来需加强资源保护、规范化种植(GAP)及活性成分研究,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
相关问答FAQs
Q1:香铃草与佩兰有何区别?两者功效有何异同?
A:香铃草与佩兰均为芳香化湿药,均能化湿醒脾,但来源、性味及功效侧重不同,香铃草为报春花科植物,性温,味辛甘,归脾、胃、肺经,除化湿醒脾外,尚能祛风解表、止痛,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等;佩兰为菊科植物,性平,味辛,归脾、胃、肺经,长于化湿醒脾、解暑,适用于湿浊中阻、暑湿感冒、口中甜腻等,两者同用可增强化湿之效,但香铃草偏温,佩兰偏平,阴虚者慎用香铃草,佩兰则相对平和。
Q2:香铃草可以长期泡水喝吗?长期饮用会有哪些副作用?
A:香铃草不建议长期泡水饮用,其性温,长期服用可能耗气伤阴,导致口干、咽痛、便秘、手足心热等阴虚火旺症状,香铃草挥发油成分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胃部不适,一般建议短期使用,症状缓解后即停用,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若需长期调理,应在医师指导下配伍其他药物,如配伍麦冬、沙参等养阴药,以制约其温燥之性,特殊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更需谨慎,避免自行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