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药方有哪些?辨证施治需注意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治疗中风历史悠久,辨证论治为核心,根据病程、证型差异,常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大类,其中中脏腑又分闭证、脱证,治疗以平肝熄风、化痰通络、益气活血、滋补肝肾等为法,结合个体差异灵活组方,以下从辨证分型、代表方剂、药物配伍及加减应用等方面详细阐述。

中医治疗中风药方

中经络类中风药方

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无神志障碍,病位在经络,以风、火、痰、瘀、虚为主要病机。

肝阳上亢、风阳上扰证

辨证要点: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面红目赤,突然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舌歪斜,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药物组成:天麻15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20g,杜仲15g,牛膝15g,桑寄生15g,栀子10g,黄芩10g,益母草15g,赤芍15g,川芎12g,麝香(冲服)0.1g(或用人工牛黄替代)。
加减应用:若肝火亢盛者加龙胆草10g、夏枯草15g;若瘀血明显者加桃仁10g、红花10g;若痰热者加胆南星10g、竹茹10g。

风痰阻络、血瘀气滞证

辨证要点:头晕头重,胸闷痰多,肢体麻木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舌暗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息风,活血通络。
代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物组成:半夏12g,白术15g,天麻15g,茯苓15g,陈皮10g,甘草6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川芎12g,赤芍15g,地龙12g。
加减应用:若痰湿化热者加黄连6g、竹茹10g;若气虚者加黄芪30g、党参15g;若肢体麻木甚者加鸡血藤30g、桑枝15g。

气虚血瘀、脉络瘀阻证

辨证要点:面色㿠白,气短乏力,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自汗便溏,舌淡暗苔薄白,脉细涩或弱。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60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2g。
加减应用:若血瘀甚者加水蛭6g、虻虫6g;若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15g、远志10g;若肢体肿胀者加茯苓15g、泽泻15g。

阴虚风动、筋脉失养证

辨证要点: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眩晕耳鸣,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熄风,通络活血。
代表方剂:镇肝熄风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药物组成:怀牛膝15g,代赭石(先煎)20g,龙骨(先煎)20g,牡蛎(先煎)20g,龟甲(先煎)15g,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麦冬15g,茵陈10g,川楝子10g,甘草6g。
加减应用:若热甚者加黄芩10g、栀子10g;若血虚者加阿胶(烊化)10g、何首乌15g;若肢体拘挛者加木瓜15g、伸筋草15g。

中医治疗中风药方

中脏腑类中风药方

中脏腑以神志昏迷、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分闭证(阳闭、阴闭)和脱证,病情危重,需中西医结合救治。

闭证——阳闭

辨证要点: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红气粗,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身热汗出,口臭气粗,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开窍醒神。
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
药物组成:羚羊角粉(冲服)3g,钩藤(后下)12g,桑叶10g,菊花10g,鲜生地20g,白芍15g,川贝母10g,竹茹10g,茯苓15g,甘草6g,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每次1丸,每日2次。
加减应用:若痰热甚者加胆南星10g、天竺黄10g;若抽搐甚者加全蝎6g、蜈蚣2条;若热闭心包者加郁金15g、石菖蒲15g。

闭证——阴闭

辨证要点: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白唇暗,静卧不烦,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暗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温阳化痰,开窍醒神。
代表方剂:涤痰汤合苏合香丸加减。
药物组成:半夏12g,茯苓15g,橘红10g,竹茹10g,胆南星10g,石菖蒲15g,远志10g,天麻15g,钩藤(后下)12g,甘草6g,另服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2次。
加减应用:若寒甚者加干姜10g、附子(先煎)10g;若瘀血甚者加丹参15g、红花10g;若四肢厥冷者加桂枝10g、细辛3g。

脱证

辨证要点: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遗尿,鼻息低微,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代表方剂: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另煎)15g,附子(先煎)1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30g,山茱萸15g。
加减应用:若汗多不止者加煅龙骨20g、煅牡蛎20g;若阴液耗竭者加石斛15g、玉竹15g;若心衰明显者加葶苈子10g、泽泻15g。

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药方

中风恢复期(发病2周-6个月)及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以半身不遂、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为主,治以益气活血、滋补肝肾、化痰通络,常用方剂如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解语丹等。

中医治疗中风药方

代表方剂:地黄饮子加减(适用于肾虚髓枯证)
药物组成:熟地20g,山茱萸15g,石斛15g,麦冬15g,五味子10g,石菖蒲15g,远志10g,茯苓15g,巴戟天15g,肉苁蓉15g,附子(先煎)6g,肉桂3g。
加减应用:若言语謇涩甚者加天竺黄10g、竹沥10ml;若肢体痿软者加牛膝15g、杜仲15g;若阳虚甚者加鹿角胶(烊化)10g、淫羊藿15g。

中医治疗中风的综合疗法

除内服中药外,针灸、推拿、中药外治等可协同增效:

  • 针灸:急性期取百会、水沟、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毫针泻法;恢复期取肩髃、环跳、阳陵泉、三阴交等穴,平补平泻,配合电针。
  • 中药外治:如用红花、当归、鸡血藤等煎汤熏洗患肢,促进血液循环;或用麝香止痛膏、追风膏等贴敷穴位缓解疼痛。
  • 饮食调护:急性期宜清淡流食,恢复期多食山药、枸杞、山楂等健脾补肾、活血化瘀之品,忌肥甘厚味、辛辣刺激。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中风多久能见效?
A:中医治疗中风的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证型、病程及个体差异相关,急性期患者(中脏腑)经中西医结合抢救,若辨证准确,用药1-3天可能神志转清;中经络患者服用汤药1-2周,肢体功能、言语障碍可能逐步改善,恢复期患者需坚持服药2-3个月以上,配合康复训练,多数可显著改善症状,但需注意,中风是慢性疾病,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耐心调治,不可急于求成。

Q2:中风康复期可以服用哪些中药调理?
A:中风康复期需根据辨证结果选择中药调理,常见证型及方剂如下:①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等),可加丹参、鸡血藤增强活血通络;②肝肾阴虚证:左归丸(熟地、山茱萸、枸杞等)合大补阴丸(知母、黄柏、龟甲等),滋养肝肾;③痰瘀阻络证:通窍活血汤(川芎、赤芍、桃仁等)合温胆汤(半夏、茯苓、陈皮等),化痰祛瘀;④肾虚髓枯证:地黄饮子(熟地、巴戟天、附子等),补肾填精,同时可配合中成药如华佗再造丸、血栓通胶囊等,但需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避免药物叠加风险。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老年黄疸
« 上一篇 09-04
蒲公英药材什么价
下一篇 » 09-04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