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药材图片中的六味药材分别是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应用中,药材的准确辨识是保障疗效与安全的基础,而图片作为直观的视觉媒介,不仅能帮助初学者快速认识药材的形态特征,还能为从业者提供真伪鉴别、质量判断的重要参考,本文将以经典方剂“六味地黄丸”的六味核心药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为例,详细描述其图片特征、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及功效应用,并通过表格汇总关键信息,最后附相关常见问题解答,助力读者系统掌握这六味药材的辨识要点。

六味药材图片

熟地黄:滋阴补血的“黑黄金”

图片特征:干燥的熟地黄多为不规则的块片或碎块,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油润发亮,质地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切面乌黑光亮,有光泽,可见清晰的菊花心纹理(放射状纹理),有的可见焦糖化后的反光点,气微香,味甜或微甜,若为蒸制过的熟地,颜色更深,近黑色,质地更黏软;若为酒制熟地,则略带酒香气,颜色稍浅。
药用部位: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经蒸制加工而成。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与应用:熟地黄是六味地黄丸中的“君药”,长于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临床常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以及肝肾阴虚导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遗精、消渴等症,其“黑润”之性直入肾经,是滋阴补肾的要药。

山茱萸:酸涩固脱的“红宝石”

图片特征:干燥的山茱萸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表面紫红色或紫黑色,皱缩,有光泽,基部常有果柄痕或果柄残留,质地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新鲜果肉为鲜红色,干燥后颜色加深,表面可见细密的皱纹和油点,部分果皮内侧有光泽的绒毛,伪品常为未成熟的果实或染色品,颜色不自然,无酸涩味。
药用部位: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性味归经:酸、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与应用: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涩精固脱,为六味地黄丸中的“臣药”,其补性平和,温而不燥,适用于肝肾亏虚导致的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尿频;酸涩之性又能固摄,可用于崩漏带下、大汗虚脱等症,现代研究还发现其含山茱萸苷、马钱子苷等成分,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

山药:健脾固肾的“白珍珠”

图片特征:干燥的山药多为圆柱形,弯曲而稍扁,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及纵皱纹,偶有未除尽的栓皮斑点(“山药钉”),质坚实,断面白色,颗粒状,粉性,气微,味甘,嚼之发黏,毛山药(未加工的)表面有细根毛,断面更粗糙;光山药(经加工搓圆)则表面光滑,色白,伪品如木薯,断面有筋络,味苦,不可混淆。
药用部位: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与应用:山药性平味甘,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是六味地黄丸中“三补”之一(熟地、山萸、山药),其补而不滞,能平补脾、肺、肾三脏,常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等症,生山药偏于滋阴,炒山药(土炒或麸炒)则偏于健脾止泻。

泽泻:利水渗湿的“清利将”

图片特征:干燥的泽泻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一纹”,为特征性标志),底部有瘤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颗粒性,粉性,气微,味微苦,有的表面可见未除尽的外皮,色较深,伪品如东方泽泻,个体较小,环状纹不明显,断面灰白色,味淡。
药用部位: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与应用:泽泻味甘淡性寒,能利水渗湿、泄热,是六味地黄丸中“三泻”之一(泽泻、丹皮、茯苓),其性沉降,善泄膀胱之热,利水而不伤阴,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等症,与熟地等滋腻药同用,可防滋腻碍湿,体现“补中有泻”的配伍智慧。

六味药材图片

牡丹皮:清热凉血的“血中圣药”

图片特征:干燥的牡丹皮呈筒状、半筒状或破碎的片状(“筒丹”或“刮丹”),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向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呈粉红色,质硬而脆,断面不平坦,粉红色,显颗粒状,有特殊香气,味微苦而涩,刮丹皮(栓皮已刮去)表面较光滑,色浅;原丹皮(未刮栓皮)则颜色较深,伪品如芍药根皮,断面类白色,无香气。
药用部位: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与应用:牡丹皮辛行苦泄,性寒清热,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是六味地黄丸中“泻相火”的要药,其入血分,既清实热,又退虚热,常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阴虚内热),以及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等症,与熟地同用,可制约其滋腻,助其清泄虚热。

茯苓:健脾渗湿的“四时神药”

图片特征:干燥的茯苓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粗糙,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茯苓皮”),内部白色(“白茯苓”)或淡红色(“赤茯苓”),气微,味淡,嚼之黏牙,茯神(茯苓中间带有松根)可见木心,抱茯神则为松根嵌入茯苓的块状,伪品如土茯苓,断面类白色,纤维性,无黏牙感。
药用部位: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与应用: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是六味地黄丸中“利水湿”的核心药,其药性和缓,利水而不伤正气,既能健脾渗湿治本,又能利水治标,常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现代研究证实,茯苓含茯苓多糖,有增强免疫力、保肝利尿作用。

六味药材基本信息汇总表

名称 药用部位 性味归经 主要功效
熟地黄 块根(蒸制) 甘、微温,归肝、肾经 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山茱萸 果肉 酸、微温,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山药 根茎 甘、平,归脾、肺、肾经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泽泻 块茎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泄热
牡丹皮 根皮 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茯苓 菌核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六味地黄丸的六味药材,三补(熟地、山萸、山药)滋阴补肾,三泻(泽泻、丹皮、茯苓)清泄相火、利湿,配伍严谨,共奏滋阴补肾之效,通过图片辨识,需重点关注熟地黄的油润乌黑、山茱萸的紫红皱缩、山药的粉性白断面、泽泻的横向环纹、牡丹皮的粉红断面与香气、茯苓的皱缩纹理与黏牙感,这些特征是区分真伪、判断质量的关键,掌握药材的形态与特性,不仅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更是临床用药安全的保障。

相关问答(FAQs)

问:如何通过图片区分熟地黄和生地黄?
答:熟地黄与生地黄均来源于地黄,但加工方式不同,图片特征差异显著,生地黄为干燥块根,表面棕黑色或灰黑色,皱缩,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味微甜或微苦;而熟地黄是生地黄经蒸制加工而成,表面乌黑发亮,油润,断面乌黑有光泽,味甜或微甜,质地更黏软,生地黄偏于清热凉血,熟地黄则长于滋阴补血,功效不同,需通过颜色、质地和断面特征加以区分。

六味药材图片

问:六味地黄丸中的六味药材图片特征中,哪些是辨别真伪的关键点?
答:六味药材中,山茱萸、牡丹皮和茯苓的真伪辨别尤为关键,山茱萸的真品为干燥果肉,表面紫红皱缩,有光泽,味酸涩;伪品(如野山楂果肉)颜色不均,无酸涩味,质地较硬,牡丹皮真品断面粉红色,有特殊香气,味微苦涩;伪品(如芍药根皮)断面类白色,无香气,味苦,茯苓真品表面有皱缩纹理,断面颗粒性,嚼之黏牙;伪品(如土茯苓)断面纤维性,无黏牙感,味淡,抓住这些特征,可有效避免伪品混入。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全国中医治疗前列腺炎有哪些有效方法?
« 上一篇 09-04
红公龙是哪种中草药?其图片有何特征?
下一篇 » 09-04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