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草是民间常用的草药,因其独特的生长习性和形态特征而得名,学名Adiantum capillus-veneris,为铁线蕨科铁线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铁线草、黑骨草、少女发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多生于阴湿的岩石缝隙、墙角、井边或溪沟旁,因其孢子成熟时随风飘散,看似“飞来”般生长于各处,故得“飞来草”之名,作为传统药用植物,飞来草在利尿通淋、清热解毒等方面具有显著功效,其独特的形态特征也使其在植物识别和药材鉴定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飞来草的植物形态特征、生长环境、药用价值及图片识别要点,帮助读者准确识别并合理应用这一药材。
飞来草的植株高度通常为10-30厘米,整体形态纤细优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辨识度,其地下部分为横走的根状茎,细长呈黑褐色,表面密被棕褐色鳞片,鳞片边缘有细齿,根茎上生长着细密的须根,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地上部分为营养叶和孢子叶,营养叶叶柄细长,长度可达10-20厘米,直径约0.5-1毫米,颜色为乌黑色或深紫褐色,表面光滑有光泽,质地坚硬如铁丝,这也是“铁线草”别名的由来;叶片为薄纸质,呈卵状三角形或扇形,长宽约5-10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复叶,羽片对生或近对生,末回小羽片扇形或楔形,基部楔形,边缘有细密的锯齿,叶脉为扇状分叉,清晰可见,叶面深绿色,叶背色较浅,叶脉处常生有少量灰白色柔毛,孢子叶与营养叶同形,但叶柄更长,叶片较窄,孢子囊群着生于叶背侧脉的顶端,呈圆形或长圆形,直径约1-2毫米,初期为绿色,成熟后变为深褐色,排列整齐,如同“飞来”的小斑点,密集分布于叶背,这是飞来草最显著的识别特征之一,孢子囊群有盖,囊盖呈盾形,成熟后开裂,散出大量孢子,孢子黄褐色,呈肾形,表面有细密的颗粒状纹路。
飞来草的形态特征可通过以下表格快速对照识别:
特征部位 | 形态特征 |
---|---|
根茎 | 横走,细长,黑褐色,密被棕褐色鳞片,生须根 |
叶柄 | 细长(10-20cm),乌黑色有光泽,质地坚硬如铁丝 |
叶片 | 卵状三角形或扇形,二至三回羽状复叶,末回小羽片扇形,边缘有细锯齿,叶脉扇状分叉 |
叶面 | 深绿色,薄纸质,叶背色浅,叶脉有灰白柔毛 |
孢子囊群 | 圆形或长圆形,着生于叶背侧脉顶端,初期绿色,成熟后深褐色,有盾形囊盖 |
孢子 | 黄褐色,肾形,表面有颗粒状纹路 |
飞来草喜温暖湿润、半阴的环境,耐阴性强,不耐强光直射和干旱,多生于海拔100-1500米的阴湿岩石缝、墙角、井边、溪沟旁或老屋瓦片上,在腐殖质丰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最佳,其分布范围广泛,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如四川、湖北、湖南)、华南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以及台湾等地,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地也有分布,由于对环境要求较高,飞来草常成片生长于人类活动较少的阴湿处,是环境指示植物之一,其生长状况可反映当地湿度和阴凉程度。
作为传统药用植物,飞来草全草可入药,性凉,味甘、苦,归肝、肾、膀胱经,具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止血、止咳等功效,中医理论认为,飞来草性寒凉,善清下焦湿热,适用于热淋、血淋、尿路感染、肾炎水肿等症,常与车前草、滑石、瞿麦等配伍使用;其清热解毒作用显著,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疮毒、痢疾等,内煎服或外敷均可;飞来草还能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外伤出血等症,可将鲜草捣烂外敷或研末撒患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飞来草含有黄酮类、生物碱、多糖、鞣质等成分,具有利尿、抗菌、抗炎、抗氧化、止血等作用,其中黄酮类成分是其利尿和抗炎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而鞣质则有助于止血和收敛,用法用量方面,内服可煎汤,常用量为15-30g,鲜品可用至6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干品研末撒,需要注意的是,飞来草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及体质虚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导致腹泻或电解质紊乱。
识别飞来草的图片时,需重点关注以下特征:一是叶柄颜色和质地,乌黑色、有光泽、坚硬如铁丝的叶柄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区别于其他绿色叶柄的蕨类植物;二是叶片形态,二至三回羽状复叶,末回小羽片呈扇形或楔形,边缘有细锯齿,叶脉扇状分叉;三是孢子囊群,着生于叶背侧脉顶端,圆形或长圆形,成熟后深褐色,密集分布,如同“飞来”的斑点;四是生长环境,图片背景若为阴湿的岩石、墙角或井边,成片生长的纤细植株,可初步判断为飞来草,需要注意的是,飞来草与同属的掌叶铁线蕨(Adiantum pedatum)形态相似,但掌叶铁线蕨的叶片呈掌状分裂,叶柄绿色,而飞来草叶柄为黑色,叶片为羽状复叶,可通过叶柄颜色和叶片形态加以区分。
飞来草易与以下植物混淆:一是石韦(Pyrrosia lingua),石韦为水龙骨科植物,叶片革质,叶背有星状毛,孢子囊群满布叶背,呈圆形或点状,叶柄较长,颜色为棕色或淡褐色,与飞来草的薄纸质叶片和黑色叶柄明显不同;二是碎米蕨(Cheilanthes farinosa),碎米蕨为凤尾蕨科植物,植株矮小,叶片呈狭长披针形,叶柄绿色,孢子囊群沿叶缘着生,呈连续的线形,与飞来草的扇形小羽片和圆形孢子囊群差异显著,在采集或使用时,可通过叶柄颜色、叶片质地、孢子囊群分布等特征进行区分,避免误采误用。
FAQs
-
飞来草和石韦有什么区别?
答:飞来草与石韦在形态和功效上有明显区别,科属不同,飞来草为铁线蕨科铁线蕨属,石韦为水龙骨科石韦属;形态特征差异:飞来草叶柄乌黑色有光泽、质地坚硬,叶片薄纸质,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叶背侧脉;石韦叶柄棕色或淡褐色,叶片革质,单叶或披针形,叶背有星状毛,孢子囊群满布叶背呈点状,功效上,飞来草偏重利尿通淋、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淋、尿路感染;石韦则更擅长利尿通淋、凉血止血,还用于肺热咳嗽、支气管炎,两者可通过叶柄颜色、叶片质地和孢子囊群分布准确区分。 -
飞来草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飞来草性寒,不建议长期服用,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能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尤其脾胃虚寒者、孕妇及体质虚弱者更应慎用,若需长期使用,应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配伍温中健脾的药物(如生姜、大枣)以减轻寒性,并定期监测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不适需立即停用,飞来草作为草药,其质量和安全性受生长环境、采收季节等因素影响,建议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确保药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