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中医治疗湿疹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古代中医虽无“湿疹”之现代病名,但对类似症状的疾病早有系统记载与丰富治法,统称“浸淫疮”“湿疮”“血风疮”“绣球风”等,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浸淫”一词即描述湿疹渗水、蔓延之特点,后世医家通过长期实践,对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形成了独特体系,核心围绕“湿邪”为患,结合风、热、毒、虚等,内治外治并举,疗效显著。

古代中医中医治疗湿疹

古代中医对湿疹的病因病机认识

古代医家认为湿疹发病多为“内外合邪”,以湿邪为核心,兼夹他邪为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言:“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渍肌肉,湿烂遍体。”明确指出“心火”与“风热”为外因;陈实功《外科正宗·浸淫疮》则强调“脾经湿热”:“浸淫疮,乃心火脾湿受之,初如粟米,而痒兼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提出内因“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的关键。
综合来看,病机可概括为:外感风、湿、热邪,或接触水湿、虫毒;内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情志失调(肝郁化火)、久病体虚(脾虚湿蕴、血虚风燥),导致湿热浸淫肌肤,或血虚失养、化燥生风,发为湿疹,急性期多湿热浸淫,慢性期多血虚风燥或脾虚湿蕴,虚实夹杂为本病特点。

古代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

(一)内治法:分型论治,调和脏腑

古代医家根据湿疹阶段、症状分型施治,方剂丰富,强调“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证型 核心症状 代表方剂 出处与功效
湿热浸淫(急性) 皮肤潮红灼热,渗出明显,瘙痒剧烈,伴身热、口渴、尿黄 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 《医宗金鉴》:龙胆泻肝汤清肝胆湿热,治“肝经湿热下注,阴囊湿痒”;萆薢渗湿汤利湿清热,主治“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
脾虚湿蕴(亚急性) 皮损暗淡,渗出少,瘙痒反复,伴纳差、腹胀、便溏,面色萎黄 除湿胃苓汤、参苓白术散 《外科正宗》:除湿胃苓汤健脾利湿,治“脾虚湿盛,皮肤湿疮”;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适用于“脾虚夹湿,便溏食少”
血虚风燥(慢性) 皮肤肥厚、干燥、脱屑,瘙痒夜间加重,伴头晕、失眠,舌淡苔白 当归饮子、消风散 《外科正宗》:当归饮子养血润燥,治“血虚风燥,皮肤瘙痒”;《医宗金鉴》消风散疏风养血,主治“风疹块,瘙痒不止”

除经典方剂外,单药应用亦具特色,如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经百种录》载:“苦参,苦燥湿,寒清热,治湿热疮疡、瘙痒”;《本草纲目》言:“蛇床子,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阳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至今仍为外治常用药。

古代中医中医治疗湿疹

(二)外治法:直达病所,多法并用

外治法是古代中医治疗湿疹的重要手段,根据皮损特点选择不同方法,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外治法 操作方法 适应症 注意事项
药物外敷 青黛散:青黛、石膏、滑石等研末,麻油调敷;金黄散:大黄、黄柏等研末,茶水调敷 急性期红肿渗出,清热解毒收湿 渗出多者直接干撒,渗出少者调糊外敷,避免久用导致皮肤干燥
熏洗疗法 苦参汤:苦参、蛇床子、白鲜皮等煎汤,先熏后洗;蛇床子汤:蛇床子、地肤子、明矾 全身或阴部瘙痒、渗出,燥湿杀虫 水温适宜(40℃左右),避免烫伤,洗后拭干,适用于慢性期反复发作
艾灸疗法 艾条悬灸脾俞、足三里、血海等穴,每穴10-15分钟,皮肤微红为度 脾虚湿蕴型慢性湿疹,健脾利湿 急性期红肿渗出者禁用,防止“热助火邪”
拔罐疗法 选择大椎、肺俞、膈俞等穴位,闪罐或留罐10分钟,隔日1次 湿热浸淫型,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皮肤破损、孕妇及出血性疾病者禁用

《理瀹骈文》强调“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法需与内治法配合,如急性期以清热利湿外敷为主,辅以清利湿热内服;慢性期以养血润燥熏洗为主,辅以健脾益气内服,方能标本兼顾。

古代医案与经验借鉴

《外科正宗》载一案例:“一男子浸淫疮,遍身流水,痒不可忍,发热口渴,诊其脉滑数,此肝经湿热也,用龙胆泻肝汤二剂,内热顿退;外敷青黛散,三日流水渐止;又用除湿胃苓汤调理旬日,痊愈。”此案体现“内清外敛”的治疗思路,至今仍具指导意义。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瘀血致痒”,对慢性湿疹“皮肤肥厚、色暗”者,主张用通窍活血汤活血化瘀,拓展了血瘀型湿疹的治法,为后世“久病入络”理论提供了依据。

古代中医中医治疗湿疹

相关问答FAQs

Q1:古代中医治疗湿疹与现代医学有何异同?
A:相同点:均认为湿疹与免疫、遗传、环境(如潮湿、过敏原)相关,均强调早期干预、避免诱因,不同点:古代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将湿疹视为“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核心为“湿邪”,治疗侧重调和脏腑(健脾、清肝、养血)、内外合治;现代医学则聚焦“免疫失衡”“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以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外用激素等对症治疗,更关注局部炎症控制,二者结合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Q2:古代中医外治湿疹时如何避免皮肤刺激?
A:古代医家强调“辨证用药,适度施治”:①急性期红肿渗出者,选用苦寒、收湿之品(如青黛、滑石),避免使用辛辣、刺激药物(如辣椒、大蒜);②慢性期皮肤干燥肥厚者,选用滋润、活血之品(如当归、白芨),避免过度清洁;③外敷前需小面积试用,观察有无红肿、瘙痒加重等过敏反应;④面部、阴部等薄嫩部位慎用刺激性药物,可用温和熏洗(如菊花、薄荷煎汤)替代。《本草纲目》提出“药有宜忌,当因人制宜”,如儿童、老人用药浓度宜减,体质虚弱者慎用大苦大寒之品,以“平和为贵”。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牛尾蒿药材名称
« 上一篇 09-06
中医治疗洁癖
下一篇 » 09-06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