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关门,民间俗称铁扫帚、三叶斑鸠草等,为豆科植物截叶铁扫帚(Lespedeza cuneata)的干燥全草,是我国传统民间常用中草药之一,其名源于植株傍晚叶片会自然闭合,形似关门,加之枝条细密坚韧,古人常将其束作扫帚使用,故得此名,夜关门多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等地的山坡、路旁、灌丛间,具有耐旱、耐贫瘠的特性,生命力顽强,在民间医药中应用历史已有数百年。
植株为多年生灌木,高可达1米,茎直立,多分枝,小枝具棱,密被柔毛,三出复叶互生,小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6厘米,宽0.5-2厘米,先端圆钝具小尖头,基部楔形,边缘常反卷,叶面疏生柔毛,叶背密被白色绒毛,总状花序腋生,花期7-9月,蝶形花冠淡紫色或紫红色,旗瓣倒卵形,翼瓣矩圆形,龙骨瓣与旗瓣近等长,荚果斜卵形,密被柔毛,网纹明显,果期9-11月,药用部位为全草,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传统中医认为,夜关门性平,味苦、涩,归肝、脾、肾经,其核心功效在于“收敛固涩”与“健脾利湿”,在民间,它常被用于治疗多种慢性虚损性疾病:如肾气不固所致的遗尿、尿频,可单用15-30g煎服,或与桑螵蛸、益智仁配伍,增强固摄之效;脾虚湿盛导致的白带过多、慢性腹泻,常配伍山药、白术、芡实等,健脾燥湿止带;肺肾亏虚的咳嗽气喘,尤其是久咳不止、动则加重者,可配伍百部、款冬花、胡桃肉,补肺纳肾、止咳平喘;外用可治跌打损伤、痈肿疮毒,鲜品捣烂敷患处,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在南方部分地区,还将夜关门用于小儿疳积,取其健脾消食之效,常与鸡内金、麦芽同煎。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夜关门的药效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其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生物碱、有机酸、多糖及挥发油等,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菌、抗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这为其治疗肠道感染、皮肤炎症提供了科学依据;多糖成分则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激活巨噬细胞,提高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其提取物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发挥止咳平喘作用,同时还能降低血糖水平,对糖尿病辅助治疗有一定潜力,动物实验还显示,夜关门水提物具有抗氧化活性,可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
临床应用中,夜关门的用法灵活多样,内服常用量为9-15g(鲜品可用30-60g),可煎汤取汁,或研末冲服(每次3-6g),也可浸酒饮用,外用时取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清洗患处,但需注意,夜关门味涩性收,故实热证、表邪未解者(如发热恶寒、咳嗽痰黄、大便秘结等)忌用,以免闭门留寇;孕妇应慎用,其收敛作用可能影响气血运行;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能导致便秘,出现症状后需减量或停用,用药期间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性味归经 | 主要化学成分 | 传统应用 | 现代药理作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性平,味苦、涩 | 黄酮类、生物碱、有机酸、多糖、挥发油 | 遗尿尿频、白带过多、慢性腹泻、咳嗽气喘、跌打损伤、小儿疳积 | 抗菌、抗炎、止咳平喘、调节免疫、降血糖、抗氧化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研末3-6g;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 孕妇慎用,实热证、表邪未解者忌用,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
FAQs
问题1:夜关门和铁扫帚是同一种植物吗?
解答:是的,夜关门是民间俗称,“铁扫帚”是其常见别名之一,两者均指豆科植物截叶铁扫帚(Lespedeza cuneata),因该植物枝条细密、质地坚韧,古人常将其束作扫帚使用,故得“铁扫帚”之名;而“夜关门”则因其叶片在傍晚或光照减弱时会自然闭合,形似关门,故得此名,需注意的是,部分地区可能将形态相似的植物(如截叶胡枝子)也称为铁扫帚,但入药时以截叶铁扫帚的干燥全草为正品,使用时需辨别植物特征,或选择正规药材。
问题2:夜关门可以长期用于治疗遗尿吗?
解答: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夜关门治疗遗尿,夜关门收敛固涩,对肾气不固型遗尿(表现为尿频、遗尿、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确实有一定疗效,但遗尿的病因复杂,可能涉及脾虚不摄、膀胱湿热、肝郁气滞等多种证型,需辨证论治,若不对症,不仅无效,还可能因收敛太过导致腹胀、便秘等副作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具体证型配伍其他药物(如脾虚者配伍党参、白术,湿热者配伍车前子、黄柏),疗程一般不超过2周,若用药2周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尿痛、尿急等新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