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把勾,又名金钩勾、惊风草,是民间常用的中药材,主产于我国南方山区,为藤本植物“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因其茎枝末端有弯曲的钩状结构,具息风止痉之效,故名“惊把勾”,该药材性微寒,味甘,归肝、心包经,在中医临床中多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症,是儿科及神经科常用药物之一。
药材来源与性状
惊把勾的原植物为茜草科钩藤属植物钩藤,其茎枝呈圆柱形,直径2-5mm,表面红棕色或紫红色,具细纵纹,多数枝节上对生向下弯曲的钩,钩扁平或稍扁,先端尖,基部圆,完整者钩长1.2-2cm,基部直径2-5mm,质硬,断面黄白色,髓部疏松或中空,气微,味淡,以钩肥壮、整齐、色红棕、质嫩者为佳,秋季采收,剪取带钩嫩枝,晒干或蒸后晒干,切段入药。
主要功效与应用
惊把勾的核心功效为“息风止痉、清热平肝”,适用于多种因肝风内动或肝阳上亢引起的病症,在儿科中,常用于小儿惊风、夜啼、抽搐,常与天麻、全蝎、蝉蜕配伍,如“钩藤饮”;在神经科领域,对癫痫、面肌痉挛、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有较好疗效,可配伍石决明、夏枯草、牛膝等,平肝潜阳;其清热透疹之效也常用于麻疹初期,疹出不透,配伍薄荷、葛根等,助疹毒外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惊把勾含钩藤碱、异钩藤碱等生物碱,具有镇静、抗惊厥、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使用注意与禁忌
惊把勾虽为常用中药,但使用时需注意:一是煎煮方法,因含生物碱,久煎易破坏药效,宜后下,煎煮时间不超过10分钟;二是用量控制,常规用量为3-10g,过量可能引起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三是特殊人群,脾胃虚寒者慎用,无风热及实热证者忌服,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四是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
药材性状鉴别表
项目 | 特征描述 |
---|---|
原植物 | 茜草科钩藤,木质藤本,叶对生,椭圆形,头状花序腋生,花黄白色 |
药材形态 | 茎枝圆柱形,带钩,钩扁曲,长1.2-2cm,表面红棕或紫红,具纵纹 |
断面特征 | 黄白色,髓部疏松或中空 |
气味 | 气微,味淡 |
优质标准 | 钩肥壮、整齐、色红棕、质嫩,无枝叶杂质 |
相关问答FAQs
Q1:惊把勾与钩吻(断肠草)如何区分?
A1:二者名称相似,但毒性及功效完全不同,惊把勾为钩藤带钩茎枝,钩扁平,味淡,具息风止痉功效;钩吻为马钱科植物,全株有毒,茎无钩,叶卵状披针形,花黄色,味极苦,误用可致命,鉴别要点:惊把勾有钩且无毒,钩吻无钩且剧毒,切勿混淆。
Q2:惊把勾可以长期服用吗?
A2: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惊把钩性微寒,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不振等,若需长期用药(如高血压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并定期调整剂量,同时配合健脾药物以顾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