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头上疮毒的中草药该怎么选?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头上疮毒是中医外科常见病证,多因风热外袭、湿热蕴结、火毒炽盛所致,表现为头部红肿热痛、疖肿、溃烂或渗出等,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凉血燥湿为基本原则,临床常选用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中草药,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以下从内服、外用中草药分类、经典方剂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

解头上疮毒的中草药

内服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类中草药

内服中草药旨在调理全身气血、清除体内热毒,从根本上改善疮毒症状,根据药物功效,可分为以下几类:

清热解毒药

此类药性多寒凉,能清解火热毒邪,适用于疮毒初起红肿热痛、舌红苔黄等实热证。

  •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用于疔疮肿毒、咽喉肿痛,可单用煎服或配伍蒲公英、连翘,用量10-15g,煎汤代茶饮可增强清热效果。
  •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兼能利湿,对头面部疖肿、乳痈等效果显著,可配伍野菊花、紫花地丁,用量15-30g,鲜品捣汁内服更佳。
  • 野菊花:苦辛微寒,归肺、肝经,清热解毒,平肝明目,适用于肝火旺盛所致的头疮、目赤肿痛,可单用泡水或配金银花、甘草,用量10-15g,避免长期过量以防脾胃虚寒。
  •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专治疔疮肿毒,尤其对红肿热痛明显的疮毒,常与蒲公英、金银花同用,用量10-15g。
  •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为“疮家圣药”,对疮毒初起或已溃均可使用,配伍金银花、栀子增强疗效,用量6-15g,炒连翘偏于散结解毒。

消肿排脓、活血化瘀药

适用于疮毒成脓、肿痛难消或溃后久不收口者,能促进脓液排出、修复疮口。

解头上疮毒的中草药

  • 穿山甲:咸微寒,归肝、胃经,消肿溃痈,通经下乳,用治疮痈肿毒、脓成不溃,常与皂角刺、当归同用(如透脓散),用量3-10g,需先煎。
  • 皂角刺:辛温,归肝、胃经,消肿排脓,杀虫,与穿山甲配伍可增强排脓功效,对头部疮毒脓液黏稠、不易排出者适用,用量3-10g。
  •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消肿止痛,疮毒后期气血亏虚、疮口久不收口者,配伍黄芪、党参(如托里消毒散),用量6-15g,酒制可增强活血作用。

凉血燥湿药

适用于湿热蕴结型头疮,症见头皮油腻、疮面渗出、反复发作等。

  •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对疮毒红肿热痛、舌绛紫暗者,配伍牡丹皮、紫草增强凉血效果,用量6-12g。
  • 牡丹皮:辛苦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消瘀,适用于血热毒盛的疮肿,可配金银花、连翘,用量6-12g,生用凉血效果更佳。
  •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对湿热引起的脂溢性皮炎合并感染、疮面渗出较多者,配伍白鲜皮、地肤子,用量6-12g,脾胃虚寒者慎用。

常用内服中草药简表

药物名称 性味归经 功效 用量用法 注意事项
金银花 甘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0-15g,煎服 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
蒲公英 苦甘寒,肝胃经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15-30g,鲜品捣汁 阳虚外寒者慎用
野菊花 苦辛微寒,肺肝经 清热解毒,平肝明目 10-15g,泡水或煎服 气虚胃寒者忌用
紫花地丁 苦辛寒,心肝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10-15g,煎服 体质虚寒者配伍温补药
连翘 苦微寒,肺心小肠经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6-15g,煎服 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穿山甲 咸微寒,肝胃经 消肿溃痈,通经下乳 3-10g,先煎 孕妇忌用,不可过量
皂角刺 辛温,肝胃经 消肿排脓,杀虫 3-10g,煎服 阴虚血亏者慎用

外用中草药方法

外用中草药可直接作用于疮毒部位,清热消肿、敛疮生肌,常与内服药协同增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类

  • 马齿苋:酸寒,归肝、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鲜品50g捣烂外敷,或煎水冷湿敷,适用于头疮红肿热痛、渗出明显者,每日2-3次。
  • 芙蓉叶:辛微寒,归肺、肝经,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研末用蜂蜜或麻油调敷,适用于疮肿未溃或已溃,可促进脓液排出,缓解红肿。
  •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清热泻火,解毒止血,生大黄研末与醋调敷,或煎水清洗疮面,适用于热毒炽盛的疮肿,孕妇忌用。

敛疮生肌、收湿止痒类

  • 地榆:苦酸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研末外撒或用麻油调涂,适用于疮面溃烂、久不收口,有止血生肌作用。
  • 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与冰片研末调敷,适用于头疮糜烂、渗出、瘙痒,可减少渗出、缓解疼痛。
  • 炉甘石:甘平,归肝、脾经,解毒明目,收湿止痒,研末用香油调涂,适用于疮面湿痒、轻度渗出,有保护疮面作用。

经典方剂应用

  •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各15g,水煎服,适用于疔疮肿毒、初起红肿热痛,为清热解毒的基础方。
  • 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金银花、当归、赤芍、乳香、没药、穿山甲、皂角刺等,水煎服,适用于疮毒初起、红肿热痛明显或脓成未溃,能消肿溃痈、活血止痛。
  •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9g,水煎服,适用于火毒炽盛、三焦热盛的头面疮毒,症见红肿痛剧、口渴便秘等。

注意事项

  1. 辨证用药:头上疮毒需分清风热、湿热、火毒等证型,风寒证(皮色不变、漫肿无头)忌用寒凉药,以免加重病情。
  2. 过敏体质:外用中草药前需小面积试用,避免接触性皮炎,如出现红肿、瘙痒加重应立即停用。
  3. 孕妇禁忌:活血化瘀药(如穿山甲、乳香)、大苦寒药(如黄连过量)可能引发流产,孕妇需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4. 及时就医:疮毒范围大、伴有发热、头痛或脓液呈黄绿色、有恶臭时,需结合西医抗感染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头上长了疖肿,自己采了蒲公英捣碎敷,为什么反而更肿了?
解答:蒲公英虽能清热解毒,但需辨证使用,若疖肿属阴证(漫肿无头、皮色暗淡、不热少痛),蒲公英苦寒易伤阳气,反而加重气血凝滞;或未严格消毒,导致细菌感染;或外敷时间过长(超过2小时),刺激局部皮肤,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证型后用药,阴证可选用阳和汤等温阳散结方,外用阳和解凝膏。

解头上疮毒的中草药

问题2:用中草药治疗头上疮毒,期间饮食要注意什么?
解答:治疗期间需忌食辛辣刺激(辣椒、花椒、姜蒜)、油腻肥甘(油炸食品、肥肉)、发物(牛羊肉、海鲜、香菇)及甜腻食物(蛋糕、巧克力),以免助湿生热、加重疮肿,宜清淡饮食,多食绿豆、苦瓜、菊花等清热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导致热毒内蕴,疮毒未愈时戒烟戒酒,减少对疮面的刺激。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哪些中草药经济价值高?种植效益与市场前景如何?
« 上一篇 08-26
宕昌药材图片展示了哪些当地特色药材?
下一篇 » 08-26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