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形复杂、海拔差异大,孕育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全省中草药资源达44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占90%以上,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遍布各地,在全国中医药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遵义地区作为贵州中草药主产区,以道地天麻闻名,道真、正安等地出产的“天麻素”含量居全国前列,具有平肝息风、祛风止痛功效,常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赤水的金钗石斛,附生于丹霞石壁,胶质饱满,滋阴清热效果显著,被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依托原生生态环境,盛产太子参,施秉、黄平等地的“施秉太子参”根条肥厚、有效成分含量高,是补气健脾的常用药材;雷公山腹地的艾纳香,叶片提取的艾纳香素用于咳喘、风湿痹痛,也是当地苗族传统药材。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罗甸、平塘等地,低热河谷气候适合艾纳香和金银花生长,灰毡毛忍冬”金银花绿原酸含量超5%,清热解毒力强,荔波的瑶药资源独具特色,如“瑶药之王”九龙根,祛风活络功效显著,毕节市海拔较高,威宁、赫章一带的半夏、党参品质优良,半夏燥湿化痰,党参补中益气,均为临床常用药,六盘水的水城春茶区周边,野生刺梨果富含维生素C,其根和果可消食健脾,当地常用于食积腹胀。
安顺市镇宁、紫云等地的苗族聚居区,特色药材“金铁锁”具有祛风除湿、止痛作用,因资源稀有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贵阳市周边的修文、开阳,规模化种植黄精,九蒸九晒后的制黄精补气养阴,是药食同源的佳品,铜仁市梵净山周边的佛顶山,出产吴茱萸,果实辛温散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吞酸,是“吴茱萸”道地产区之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兴义、安龙,气候温暖湿润,适合鸡血藤生长,其藤茎补血活血,用于月经不调、风湿痹痛。
以下为贵州部分核心中药材概览:
名称 | 主要产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
天麻 | 遵义道真、正安 | 甘,平;归肝经 | 平肝息风,祛风止痛 |
金钗石斛 | 遵义赤水 | 甘,微寒;归胃经 | 滋阴清热,养胃生津 |
太子参 | 黔东南施秉、黄平 | 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 补气健脾,生津润肺 |
艾纳香 | 黔东南雷山 |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 祛风除湿,温中止呕 |
金银花 | 黔南罗甸 | 甘,寒;归肺、心经 | 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
贵州中草药不仅资源丰富,更因生态环境优良、种植历史悠久,形成了“黔药”独特品质,从道地药材到民族药,从野生抚育到规范化种植,贵州正依托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让“黔药”走向全国、服务世界。
FAQs
Q1:贵州中草药品质优良的原因是什么?
A1:贵州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立体气候明显,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独特环境;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病虫害少,加之传统种植和采收工艺,保留了药材有效成分,如天麻的天麻素、金银花的绿原酸含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黔药”道地品质。
Q2:贵州有哪些中草药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A2:贵州有多个中草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如“道真天麻”(遵义道真县)、“施秉太子参”(黔东南施秉县)、“赤水金钗石斛”(遵义赤水市)、“花贡米”(黔西南晴隆县,药用部位为谷芽)等,这些产品因产地独特、品质稳定,成为贵州中医药产业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