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麻中草药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七叶麻,又名七叶莲、七叶风,为唇形科植物七叶麻(Glechoma longituba var. nepetoides)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我国南方各省,如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多生于山坡林下、沟边阴湿处,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效,是民间常用的中草药之一,其名称源于植株叶片常为7出掌状复叶,茎方形,节处略膨大,形似“麻”节,故得此名。

七叶麻中草药

植物形态与采收加工

七叶麻为多年生草本,高30-80cm,茎基部斜生,方形,紫色或绿色,被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3-10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3-8cm,宽2-6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边缘具圆锯齿,叶面深绿色,叶面浅绿色,两面均被柔毛;聚伞花序腋生,具2-6朵花,花冠淡紫色或淡红色,二唇形,长1.2-1.8cm,雄蕊4,前对能育,后对退化,小坚果长圆状卵形,褐色,夏季开花前或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切段备用。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七叶麻性凉,味辛、微苦,归肝、脾经,其辛能行散,苦能燥泄,凉能清热,故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腰膝酸软、跌打损伤、痈肿疮毒、蛇虫咬伤等症,现代研究表明,七叶麻还可用于关节炎、肩周炎、痛风等属风湿瘀阻证者的辅助治疗,外用可缓解皮肤湿疹、皮炎等瘙痒症状。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七叶麻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类、三萜类、有机酸及多糖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多重生物活性:

七叶麻中草药

化学成分类别 主要成分示例 药理作用
挥发油 柠檬烯、芳樟醇、樟脑 抗炎、镇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黄酮类 槲皮素、山奈酚、芹菜素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调节免疫
三萜类 齐墩果酸、熊果酸 抗炎、护肝、抗肿瘤
有机酸 咖啡酸、阿魏酸 抗菌、抗病毒、镇痛

七叶麻的水提物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其醇提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外用时能通过抑制组胺释放缓解瘙痒症状。

临床应用与用法用量

内服

  • 煎汤:取七叶麻9-15g,加水煎煮30分钟,取汁温服,每日2次,适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内服。
  • 泡酒:七叶麻50g,白酒500ml,浸泡7日后饮用,每次10-15ml,每日2次,适用于肢体麻木、关节冷痛。
  • 入丸散:需遵医嘱,将七叶麻研末,装入胶囊或制成丸剂服用。

外用

  • 捣敷:鲜品适量,捣烂后敷于患处,每日1次,适用于跌打肿痛、痈疮初起。
  • 煎洗:七叶麻30g,煎水取汁,趁热熏洗患处,适用于湿疹、皮炎、蚊虫叮咬。

注意事项

  1. 孕妇及月经期女性慎用,因其性凉且活血,可能引起子宫收缩或月经量增多。
  2. 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易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若需使用可配伍生姜、大枣等温中健脾之品。
  3. 对七叶麻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使用后若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4. 七叶麻作为辅助治疗药物,不能替代正规药物治疗,严重疾病需在医师指导下联合使用其他药物。

相关问答FAQs

Q1:七叶麻与七叶莲是同一种药材吗?
A:七叶麻与七叶莲并非同一种药材,七叶麻为唇形科植物,性凉,功效侧重祛风通络、消肿止痛,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七叶莲(常指五加科植物鹅掌柴或伞形科植物变豆菜)性温,功效偏于祛风止痛、活血消肿,多用于风湿关节痛、胃痛、头痛,两者植物来源、性味及临床应用均有差异,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Q2:长期服用七叶麻会有副作用吗?
A:长期服用七叶麻可能存在一定副作用,尤其是不辨证或过量使用时,由于其性凉,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其活血作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如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若症状未缓解或出现不适,应及时停药并就医,脾胃虚寒者可配伍温中药物以减轻副作用。

七叶麻中草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稀缺植物药材
« 上一篇 今天
药材钩藤产值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