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黄疸在中医学中归属于“黄疸”“胁痛”“积聚”等范畴,其病位在肝胆,与脾、胃、肾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或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导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或因结石、癥瘕阻滞胆道,胆汁排泄受阻,瘀积中焦,日久致湿、瘀、热、毒互结,损伤肝脾,正气亏虚,中医治疗以“通利胆道、分消湿浊”为基本原则,结合辨证论治,兼顾扶正祛邪,临床常分为以下证型论治。
辨证分型论治
临床根据病程长短、黄疸色泽及伴随症状,可分为四型,具体治法、方药如下:
证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 |
---|---|---|---|---|
湿热蕴结型 | 黄疸鲜明如橘色,身热口渴,胁肋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 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 | 茵陈、栀子、大黄、黄芩、柴胡、半夏、郁金、金钱草、车前子、虎杖 |
肝胆郁热型 | 黄疸骤起,胁肋剧痛拒按,寒战高热,口苦咽干,呕吐频繁,舌红苔黄燥,脉弦滑数 | 疏肝利胆,泻火解毒 | 龙胆泻肝汤加减 |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泽泻、当归、生地、金银花、连翘、蒲公英 |
瘀血阻络型 | 黄疸晦暗,日久不退,胁下刺痛固定,面色黧黑,皮肤可见蛛纹,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 活血化瘀,通络退黄 | 下瘀血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地龙、三棱、莪术、茵陈、丹参、泽兰 |
脾虚湿困型 | 黄疸日久,色泽晦暗,脘腹胀闷,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濡细 | 健脾益气,化湿退黄 | 茵陈术附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 茵陈、附子、白术、茯苓、黄芪、党参、薏苡仁、砂仁、陈皮、猪苓、泽泻 |
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 针灸治疗:主穴取足三里(双侧)、阳陵泉(双侧)、太冲(双侧)、脾俞、胆俞,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可疏通肝胆经气,促进胆汁排泄,黄疸明显者加至阳、腕骨;胁痛甚者加期门、支沟。
- 穴位贴敷:取茵陈30g、栀子20g、大黄15g、芒硝10g,研细末,用醋或蜂蜜调为糊状,敷于神阙穴、期门穴,每日1次,每次6-8小时,通过皮肤吸收清热利湿,通腑退黄。
- 饮食调理:湿热型可食用薏米赤小豆粥(薏30g、赤小豆20g、大米50g煮粥),健脾利湿;脾虚型可选用山药大枣粥(山药15g、大枣10枚、大米50g),益气健脾;忌食辛辣刺激、油腻肥甘之品,戒烟酒,避免加重湿热瘀阻。
注意事项
阻塞性黄疸病因复杂,部分患者需结合西医检查(如腹部超声、CT、MRCP)明确梗阻原因(如胆管结石、肿瘤、狭窄等),中医治疗需在明确病因基础上进行,对结石嵌顿、肿瘤压迫等所致的完全性梗阻,应及时手术或介入治疗解除胆道梗阻,再配合中医调理,防止复发,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黄疸指数,观察黄疸消退情况,若黄疸持续加深或出现腹水、出血倾向,需警惕病情恶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阻塞性黄疸中医治疗能完全替代西医手术吗?
解答:中医治疗对阻塞性黄疸以缓解症状、改善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为主,对部分早期轻度胆管梗阻、术后恢复期或慢性胆管炎患者有一定疗效,但无法替代针对病因的手术治疗(如胆管取石、肿瘤切除等),对于结石嵌顿、肿瘤压迫等完全性胆道梗阻,需优先手术解除梗阻,术后配合中医调理,可促进恢复、减少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是阻塞性黄疸的重要策略,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个体化方案。
问题2:中医治疗黄疸期间需要忌口吗?有哪些饮食禁忌?
解答:中医治疗黄疸期间需严格忌口,以免影响疗效,具体禁忌包括:① 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酒类),易助热生湿,加重黄疸;② 油腻肥甘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不易消化,会增加脾胃负担,阻碍湿邪运化;③ 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饮、西瓜、苦瓜),易损伤脾阳,导致湿邪内停;④ 海发物(如虾蟹、无鳞鱼),可能诱发过敏或加重湿热,建议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为主,如新鲜蔬菜(芹菜、冬瓜)、瘦肉粥、小米粥等,少量多餐,保持脾胃功能正常,以助湿邪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