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是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干燥根,是我国传统活血化瘀类中草药的常用品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茎节膨大似牛膝而得名,其性味苦、酸,平,归肝、肾经,具有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利尿通淋等功效,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对多种瘀血阻滞及肝肾亏虚病症有显著疗效。
从植物形态看,牛膝为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土黄色,茎直立,四棱形,节部膨大,叶对生,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后下弯,呈镰状,果实为胞果,矩圆形,内含1枚种子,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其中河南怀庆(今沁阳)所产者质优,称“怀牛膝”,为道地药材,牛膝的采收多在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根部,去净泥土,晒干,或用硫黄熏后晒干,切片生用或酒制后用,酒制能增强活血通经之力。
在功效主治方面,牛膝的核心作用是活血化瘀,常用于妇科、伤科及内科瘀血病症,如瘀血阻滞之痛经、闭经、癥瘕、产后腹痛,常配伍桃仁、红花、当归等,如《妇人良方》中的“琥珀散”;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配续断、骨碎补、自然铜等,以增强活血疗伤、续筋骨之效,牛膝能补肝肾、强筋骨,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常与杜仲、续断、桑寄生同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健步虎潜丸”,其引血下行之功,尤适用于上部血热妄行之症,如吐血、衄血、牙龈肿痛、头痛眩晕,常配代赭石、夏枯草、钩藤等,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建瓴汤”;还能利尿通淋,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滑石、瞿麦、车前子等同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牛膝含三萜皂苷(如牛膝皂苷)、甾体化合物、蜕皮甾酮、牛膝肽多糖、生物碱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炎、镇痛、促进骨代谢、改善微循环、降血脂、抗凝血、免疫调节等作用,其抗炎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对关节炎模型有显著疗效;促进骨代谢作用可成骨细胞活性,防治骨质疏松;改善微循环能增加器官血流量,缓解缺血症状;引血下行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舒缩功能、降低颅内压有关。
使用牛膝时需注意:因其性苦泄下行,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用;中病即止,不宜久服,过量可能引起腹泻或损脾胃;脾胃虚弱、脾虚泄泻者慎用;酒制牛膝偏于活血通经,生牛膝偏于引血下行、利尿通淋,需根据病情选择。
以下是牛膝的基本信息归纳:
性味归经 | 苦、酸,平;归肝、肾经 |
---|---|
核心功效 | 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利尿通淋 |
主治病症 | 痛经闭经、癥瘕、腰膝酸软、跌打损伤、吐血衄血、淋证水肿 |
常用用量 | 6-12g |
用法 | 煎汤,或酒浸、入丸散;生用引血下行,酒用活血通经 |
相关问答FAQs
Q1:牛膝和怀牛膝有什么区别?哪种效果更好?
A:牛膝是统称,怀牛膝是牛膝的道地栽培品,主产于河南怀庆(今沁阳),而川牛膝为苋科植物川牛膝的根,主产于四川,两者功效相似,但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之力较缓,常用于肝肾亏虚及妇科瘀血病症;川牛膝偏于活血通经、通利关节,药力较峻,更适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道地药材怀牛膝因品质优良、有效成分含量高,临床疗效更佳,但需根据具体病症选择,非绝对“更好”,而是“适者为优”。
Q2:牛膝可以长期服用吗?有哪些禁忌人群?
A:牛膝不宜长期服用,其性苦泄下行,久服可能耗伤气血、损伤脾胃,导致腹泻、乏力、食欲不振等,禁忌人群包括:孕妇(活血通经易致流产)、月经过多者(加重出血)、脾胃虚弱及脾虚泄泻者(苦寒伤脾)、无瘀血阻滞者(如单纯虚证)、低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可能加重头晕),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中病即止,避免自行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