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草药能治疗外伤,具体方法与药材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5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外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导致的皮肤、黏膜、肌肉、骨骼等组织的损伤,包括擦伤、裂伤、挫伤、烧伤、烫伤等多种类型,中草药治疗外伤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实现止血、消炎、生肌、止痛、解毒等综合功效,且副作用相对较小,尤其适合轻中度外伤及辅助治疗重度外伤,以下从不同功效分类介绍常见的外治中草药,并归纳使用原则。

可以治疗外伤的中草药

止血类中草药

止血类中草药主要通过收缩血管、促进凝血或吸附血小板等作用,用于外伤出血,适用于各种开放性损伤的紧急处理。

  1. 三七

    •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 功效:化瘀止血,消肿定痛,既能止血又不留瘀,被誉为“止血要药”。
    • 用法用量:内服3-9g,研末吞服1-3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或用三七粉调敷。
    •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血虚无瘀者不宜;外用需保持创面清洁,避免感染。
  2. 白及

    • 性味归经: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
    •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其黏液质能覆盖创面,促进凝血,常用于肺胃出血及外伤出血。
    • 用法用量:内服3-10g,煎汤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 注意事项:反乌头,不宜与附子、川乌等乌头类药材同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3. 蒲黄

    •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心经。
    • 功效:止血化瘀,利尿通淋,生用活血化瘀,炒炭后止血力增强,适用于各种内外出血。
    • 用法用量:内服3-10g,包煎(避免绒毛刺激咽喉);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包煎时需用纱布包裹;无瘀滞者不宜长期使用。

消炎解毒类中草药

外伤后易引发感染,出现红肿热痛,此类中草药通过清热、解毒、凉血等作用,控制炎症反应,预防感染扩散。

  1. 黄连

    •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广谱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常用于疮疡肿毒、湿疹、烫伤。
    •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内服2-5g,煎汤。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外用避免接触眼睛及黏膜。
  2. 金银花

    •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对多种致病菌(如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常用于痈肿疔疮、丹毒、热毒血痢。
    •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内服10-30g,煎汤或泡服。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不宜;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脾胃虚寒。
  3. 黄芩

    可以治疗外伤的中草药

    •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炒炭后增强止血作用,常用于肺热咳嗽、湿热泻痢及外伤出血。
    •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敷;内服3-10g,煎汤。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苦寒伤胃,可配伍生姜、大枣缓和药性。

生肌敛疮类中草药

用于外伤后创面久不愈合、溃烂流脓,通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修复,缩短愈合时间。

  1. 象皮(现多用猪皮胶、阿胶代)

    • 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肝、肾经。
    • 功效:生肌敛疮,富含胶原蛋白,能提供创面修复所需营养,常用于疮疡久溃不敛、烫伤、外伤创面。
    •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用香油、凡士林调敷;需无菌处理,避免感染。
    • 注意事项:脓毒未清者不宜早用,需先排脓再使用;对动物胶过敏者禁用。
  2. 血竭

    • 性味归经:甘、咸,平;归心、肝经。
    • 功效: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外用能形成保护膜,减少渗出,促进愈合,常用于跌打损伤、疮疡不敛。
    •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内服1-3g,研末吞服。
    • 注意事项:孕妇及月经期慎用;无瘀滞者不宜;外用避免大面积使用,以防过敏。
  3. 白蔹

    •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心、肝、胃经。
    •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常用于痈肿疮毒、手足皲裂。
    •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煎水洗;内服3-10g,煎汤。
    • 注意事项: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皮肤过敏者停用。

活血止痛类中草药

外伤后常伴瘀血肿痛,此类中草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滞,缓解疼痛和肿胀。

  1. 乳香

    •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常用于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疮疡肿痛,与没药常配伍使用。
    •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熬膏;内服3-5g,煎汤,宜去油用。
    •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胃弱者易呕吐,宜饭后服;外用避免接触眼睛。
  2. 没药

    • 性味归经:苦,平;归心、肝、脾经。
    • 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作用与乳香相似,偏于散血化瘀,常用于跌打损伤、痛经、经闭。
    • 用法用量:同乳香;内服3-5g,煎汤,去油用。
    •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月经量多者不宜;与乳香配伍可增强疗效。
  3. 延胡索(元胡)

    可以治疗外伤的中草药

    •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心经。
    •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所含延胡索乙素有显著镇痛作用,常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气滞血瘀疼痛。
    • 用法用量:内服3-10g,煎汤或研末吞服1.5-3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经血过多者不宜;醋制可增强止痛效果。

解毒杀虫止痒类中草药

用于外伤合并湿疹、疥癣、虫蛇咬伤等,通过解毒、杀虫、止痒,缓解皮肤不适。

  1. 雄黄

    •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大肠经。
    • 功效:解毒杀虫,燥湿祛痰,对疥癣、湿疹、虫蛇咬伤有较好效果,常与枯矾配伍使用。
    •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烧烟熏;不可内服。
    • 注意事项:有毒,孕妇禁用;皮肤破损处慎用;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以防砷中毒。
  2. 苦参

    •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湿疹、湿疮、皮肤瘙痒、阴痒带下。
    •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内服3-10g,煎汤。
    •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反藜芦,不可同用;外用避免接触眼睛。
  3. 土茯苓

    •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肝、胃经。
    •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对梅毒、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疮疡肿毒有良效,也可用于湿疹。
    •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内服15-60g,煎汤。
    • 注意事项:肝肾阴虚者慎用;不宜与茶同服;久服可能伤胃。

中草药治疗外伤的使用原则

  1. 辨证论治:根据外伤类型(出血、红肿、溃烂、瘀血)和体质(虚实寒热)选择药物,如出血多者用三七、白及,红肿热痛者用黄连、金银花,溃烂久不收口者用象皮、血竭。
  2. 内外同治:轻浅外伤以外用为主,严重外伤(如大出血、感染)需结合内服药物调理气血,如气血亏虚者用八珍汤加减。
  3. 炮制方法:不同炮制方法影响药效,如三七生用化瘀止血,炒炭止血力更强;黄连生用清热解毒,酒炒引药上行。
  4. 注意禁忌:孕妇慎用活血化瘀药(乳香、没药)、峻下逐水药;皮肤破损严重者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雄黄);对药物过敏者禁用。

常用中草药治疗外伤归纳表

功效分类 药物名称 性味归经 主要功效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止血类 三七 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内服3-9g,外用适量研末敷 孕妇慎用,血虚无瘀者不宜
止血类 白及 苦、甘、涩,微寒;归肺、胃经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内服3-10g,外用适量研末撒 反乌头,脾胃虚寒者慎用
消炎解毒类 黄连 苦,寒;归心、脾、胃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脾胃虚寒者慎用
消炎解毒类 金银花 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外用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不宜
生肌敛疮类 血竭 甘、咸,平;归心、肝经 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孕妇及月经期慎用
活血止痛类 乳香 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内服3-5g(去油) 孕妇慎用,胃弱者饭后服
解毒杀虫类 苦参 苦,寒;归心、肝、胃经 清热燥湿,杀虫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反藜芦,脾胃虚寒者不宜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草药治疗外伤可以直接用鲜药捣碎外敷吗?
解答:部分鲜药可直接外敷,如鲜三七、鲜金银花捣碎敷患处,能快速发挥止血、消炎作用,但需注意:①鲜药需新鲜无腐烂,避免细菌污染;②对鲜药过敏者禁用;③面部、关节等敏感部位慎用,防止刺激;④严重外伤需先清创消毒,鲜药作为辅助治疗,不可替代正规医疗处理。

问题2:外伤化脓了还能用中草药治疗吗?
解答:外伤化脓多因感染热毒,可选用清热解毒、排脓生肌的中草药,如黄连、黄芩、金银花煎水清洗创面,再用象皮、血竭研末撒敷,促进脓液排出、肉芽生长,但需注意:①化脓严重伴发热、红肿扩散者,需及时就医,可能需抗生素治疗;②中草药外敷前需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③避免使用收敛过强的药物(如白及)过早使用,以免脓液内渗;④若用药后症状无改善,应调整方案或停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打暑时节的中草药
« 上一篇 09-08
在药材中,茎皮类药材究竟具体指哪些植物的茎皮部位?
下一篇 » 09-0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