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指胫骨骨干或邻近关节面的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如撞击、压砸)或间接暴力(如扭转、跌倒)所致,胫骨是人体承重的主要骨骼,其中下段血供相对较差,骨折后易出现延迟愈合、不愈合或感染等问题,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历史悠久,认为“肾主骨”“肝主筋”,骨折的愈合与肝肾气血密切相关,治疗强调“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通过手法复位、固定、药物、功能锻炼等多维度干预,促进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
中医对胫骨折的核心认识
中医理论中,骨折属“折疡”范畴,病机为外力损伤致筋骨断裂、气血瘀滞,“气伤痛,形伤肿”,早期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畸形、活动受限;若瘀血久滞,可化热生毒,或损伤气血日久致肝肾亏虚,影响骨痂生长,胫骨与“肾”关系密切,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故治疗需兼顾补肾填精以强骨,调和气血以养筋,同时结合骨折不同阶段调整治法:早期以活血化瘀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要,晚期以补益肝肾为本。
中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胫骨折的中医治疗遵循“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大现代骨科原则,同时融入辨证论治,形成特色疗法体系。
(一)手法复位
为中医治疗骨折的关键第一步,通过“手摸心会、拔伸牵引、端挤提按、屈伸收展”等手法,纠正骨折端的移位(缩短、侧方、旋转移位),恢复骨骼正常解剖结构,操作时需根据骨折类型(如横断、斜形、粉碎性)选择复位方式:
- 横断骨折:采用“端挤提按”法,纠正侧方移位,配合拔伸牵引恢复长度;
- 斜形骨折:先牵引纠正缩短,再通过“反折”法使骨折端接触;
- 粉碎性骨折:注重“桥接”复位,尽量保留碎骨块,避免剥离骨膜。
复位后需通过X线片确认对位对线良好,为后续固定奠定基础。
(二)固定技术
中医固定强调“动静结合”,既需有效固定骨折端,又需保留适当生理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传统以小夹板固定为主,现代结合石膏、支具等,形成复合固定模式:
- 小夹板固定:根据肢体形态塑形,通过压垫(如棉垫、纸垫)作用于骨折移位方向,配合布带捆扎,既能固定骨折,又便于调整松紧度,适用于稳定性骨折,如胫骨中上段横断骨折。
- 石膏固定:用于复杂骨折或小夹板固定后辅助,可塑性强,但透气性差,需注意观察肢体血运。
- 内外结合固定:对于不稳定骨折(如胫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可采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配合跟骨牵引,防止短缩移位。
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肢端感觉、温度、运动及血运情况,防止压疮、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
(三)分期论治
根据骨折愈合“血肿机化期、骨痂形成期、骨痂改造期”的现代分期,结合中医“早、中、晚”三期辨证,内服药物各有侧重:
分期 | 时间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 |
---|---|---|---|---|
早期(初期) | 伤后1-2周 |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 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加减 |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三七、乳香、没药、自然铜(先煎) |
中期(恢复期) | 伤后2-4周 | 接骨续筋、和营生新 | 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加减 | 骨碎补、续断、自然铜、土鳖虫、丹参、骨碎补、杜仲、牛膝 |
晚期(康复期) | 伤后4周以上 | 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 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加减 |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鹿角胶(烊化)、黄芪、党参 |
加减应用:若气虚乏力,加黄芪、党参补气;若血瘀明显、肿胀甚,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利水;若兼有发热、口渴等热象,加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若骨折延迟愈合,加龟甲、鳖甲滋阴填精。
(四)外治法
外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直达病所,配合内治法增强疗效:
- 早期外敷:选用消瘀膏、双柏散(侧柏叶、黄柏、大黄、薄荷、泽兰),以冷水调敷患处,每日1次,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若皮肤破损,可用黄连膏、生肌玉红膏预防感染。
- 中期外敷:接骨膏、散瘀和伤膏(续断、自然铜、土鳖虫、乳香),促进骨痂生长。
- 后期熏洗:海桐皮汤(海桐皮、透骨草、伸筋草、当归、红花、川芎)或下肢洗方(伸筋草、透骨草、木瓜、牛膝、艾叶),煎水熏洗患肢,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舒筋活络、松解粘连。
(五)特色疗法
- 针灸治疗:早期取阿是穴、血海、足三里、阳陵泉等,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活血通络、缓解疼痛;后期取悬钟(髓会)、三阴交、太溪等,用补法,补肾强骨、促进愈合。
- 推拿按摩:中期后可轻柔按摩小腿肌肉,防止肌肉萎缩;后期配合关节被动活动,恢复膝关节、踝关节功能,动作需轻柔,避免暴力。
- 中药离子导入:将丹参、骨碎补等中药提取物通过离子导入仪作用于患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骨痂形成。
(六)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胫骨折康复的核心,需贯穿治疗全程,遵循“早活动、晚负重”原则:
- 早期(固定后1-2周):行肌肉等长收缩,如股四头肌收缩、踝泵运动(屈伸踝关节),每日3-4组,每组20-30次,防止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
- 中期(2-4周):增加膝关节、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如“蹬自行车”动作,逐渐增大活动度,避免关节僵硬。
- 晚期(4周后):根据X线片骨痂生长情况,逐步下地负重行走,练习下蹲、站立等动作,增强肢体力量。
调护与预防
- 饮食调护:早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可适当食用山楂、萝卜等行气消瘀之品;中期多摄入富含钙、磷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类,配合山药、枸杞等健脾补肾;晚期可食用红枣、桂圆、鸡汤等补气血,促进气血恢复。
- 生活起居:避免过早负重、剧烈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止寒湿侵袭;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胫骨折中医治疗需要多久才能完全愈合?
解答:胫骨折愈合时间因骨折类型、部位、患者年龄及体质而异,一般而言,胫骨上段骨折6-8周可临床愈合,中下段因血供较差,需8-12周或更长时间,中医治疗通过分期用药、功能锻炼,可缩短愈合时间约20%-30%,愈合后仍需3-6个月功能锻炼,完全恢复肢体功能需6-12个月,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或粉碎性骨折愈合时间可能延长,需定期复查,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问题2:胫骨折中医治疗期间可以吃“发物”吗?
解答:中医认为“发物”(如羊肉、鱼虾、螃蟹、韭菜等)可能加重炎症或影响伤口愈合,但需结合体质与病情辨证看待,若骨折早期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属血瘀化热证),需暂时避免“发物”,防止助热生毒;若无明显热象,且患者无过敏史,中期后可适量食用鱼虾、羊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促进骨痂生长,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调整饮食,避免盲目忌口或过量食用“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