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秋季花开至三成时采割,晒干或阴干切段入药,其性味辛、微温,归肺、肝经,是一味常用的解表药,既可解表散寒,又能透疹止痒,炒炭后还可止血,临床应用广泛,历代医家对其功效多有记载,如《本草纲目》言其“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
荆芥的传统功效与应用
-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
荆芥辛温芳香,气味轻扬,长于发散肌表风寒邪气,适用于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流涕等,常与防风、羌活、独活等配伍,如经典方剂“荆防败毒散”,其中荆芥为君药,助其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对于风寒夹湿所致的头身疼痛、肢体酸重,荆芥亦能祛风胜湿、通络止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等,增强祛风止痛之效。 -
透疹止痒,宣毒外出
荆芥辛散温通,能透达疹毒,使麻疹、风疹等疹毒透发于外,常用于麻疹初期或疹出不畅,症见发热咳嗽、疹点隐现、色淡红,常配伍薄荷、蝉蜕、牛蒡子等,如“竹叶柳蒡汤”,以增强透疹解毒之力,荆芥祛风止痒作用显著,对于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等症,无论内服外用皆可,内服常配伍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等清热燥湿药,外用可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瘙痒。 -
炒炭止血,收敛固涩
荆芥生品偏于解表,炒炭后性味由辛温转为苦涩,收敛止血作用增强,适用于多种出血症,如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便血、痔疮出血、鼻衄等,其止血机制在于炒炭后产生鞣质等成分,能收缩局部血管,促进血液凝固,常配伍地榆炭、棕榈炭、蒲黄炭等,如“荆芥散”,用于崩漏下血;或配伍槐花、地榆,治疗便血、痔疮出血。 -
消疮散肿,解毒疗疮
荆芥辛散温通,能祛风散结、消疮散肿,常用于疮疡初起,症见红肿热痛、未成脓者,常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如“仙方活命饮”,其中荆芥助其疏散风热、消肿散结;若疮疡溃后久不收口,可配伍黄芪、当归等益气生肌药,促进疮口愈合,荆芥还可治疗咽喉肿痛,常配伍桔梗、甘草、牛蒡子等,以疏风利咽、解毒消肿。
荆芥的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荆芥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含薄荷酮、胡薄荷酮、柠檬烯等)、黄酮类(木犀草素、橙皮苷等)、苯丙素类及有机酸等,具有多重药理作用:
- 抗炎与镇痛:荆芥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组胺)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其镇痛作用可能与抑制中枢疼痛介质有关,对风湿性关节炎、头痛等有缓解作用。
- 抗病毒与抗菌:荆芥提取物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抗菌活性,为其治疗感冒、疮疡提供了现代依据。
- 解热与促进透疹:荆芥挥发油可通过扩张皮肤血管、促进汗腺分泌,起到发汗解热作用;同时能改善微循环,促进疹毒透发。
- 止血与凝血:荆芥炒炭后能缩短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增加血小板数量,其止血机制与收缩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凝血因子有关。
- 抗氧化与免疫调节:荆芥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能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其多糖成分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荆芥的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 用法用量:煎服,5-10g;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
-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阴虚头痛者慎用;不宜久煎,以免挥发油损失;反藜芦(中药“十八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
荆芥主要传统功效与应用表
功效 | 主治病证 | 常用药对/配伍 | 经典方剂举例 |
---|---|---|---|
解表散寒 | 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 荆芥+防风、荆芥+羌活 | 荆防败毒散 |
透疹止痒 | 麻疹初期疹出不畅,风疹湿疹 | 荆芥+薄荷、荆芥+蝉蜕 | 竹叶柳蒡汤 |
炒炭止血 | 崩漏,便血,鼻衄,痔疮出血 | 荆芥炭+地榆炭、荆芥炭+蒲黄炭 | 荆芥散、槐角丸 |
消疮散肿 | 疮疡初起红肿热痛,咽喉肿痛 | 荆芥+金银花、荆芥+连翘 | 仙方活命饮、甘桔汤 |
相关问答FAQs
Q1:荆芥和紫苏都是解表药,两者功效有何区别?
A:荆芥与紫苏均能解表散寒,但荆芥性微温,发散力较缓,且祛风止痒、透疹消疮、炒炭止血作用突出,适用于风寒感冒夹湿、麻疹不透、皮肤瘙痒及出血症;紫苏性温,发散力较强,且能行气和胃、安胎,适用于风寒感冒兼气滞胸闷、恶心呕吐,以及胎动不安,紫苏叶偏于解表,紫苏梗偏于行气,而荆芥全株入药,功效全面。
Q2:荆芥炒炭后为什么能止血?哪些病症适合用炒荆芥?
A:荆芥炒炭后,其辛散之性减弱,苦涩之性增强,鞣质等收敛成分含量增加,可通过收缩局部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凝血因子,缩短凝血时间,从而发挥止血作用,炒荆芥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无瘀血阻滞的出血症,如妇女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产后恶露不尽,以及便血、痔疮出血、鼻衄、牙衄等,尤其对虚寒性出血效果较好,常配伍温经止血药(如艾叶炭)或益气摄血药(如黄芪、党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