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体系中,根部入药的中草药占据着核心地位,素有“根深叶茂,药效卓著”之说,这类药材多取自植物的地下部分,包括直根、须根、根茎、块根等,因常年吸收土壤中的精华,有效成分积累丰富,临床应用广泛,涉及补气、补血、清热、活血等多个治疗领域,从《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其中根部药材如人参、黄芪、甘草等便位列其中,到现代中药学中,根部中草药仍是临床处方的主力,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历经千年实践验证,至今在保障人类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药用部位和形态特征,根部中草药可分为根类、根茎类、块根类、块茎类等,各类药材因结构差异,药效特点与临床应用各有侧重,根类药材多为植物的地下直根或须根,如黄芪、甘草、丹参,质地或坚实或松软,有效成分多集中于根皮或木质部;根茎类为植物的地下茎,如黄连、大黄、生姜,兼具根与茎的双重特征,节、芽、鳞片等结构明显;块根类由侧根或不定根膨大形成,如何首乌、麦冬、天冬,富含淀粉、多糖等营养物质,药效以滋阴、养血见长;块茎类为地下茎的局部膨大,如半夏、天麻,虽形态似块根,但来源为茎,功效则偏向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常见根部中草药详解
黄芪(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干燥根)性甘,微温,归脾、肺经,被誉为“补气之长”,其补气之力不仅健脾益肺,更能升阳举陷、固表止汗、托毒生肌,临床常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如四君子汤配伍),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补中益气汤核心药),以及气虚不固的自汗(玉屏风散配伍),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含黄芪甲苷、黄芪多糖,能增强免疫力、利尿、降压、保护心血管,对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也有辅助疗效,使用时需注意:表实邪盛(如无汗而发热)、气滞湿阻(如腹胀苔腻)、食积停滞(如脘腹胀满)者均不宜用,用量一般9-30g,生用偏于固表托毒,蜜炙后长于补中益气。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素有“国老”之称,意为“药之主也”,能调和诸药,缓解峻猛药之毒性,其功效广泛:补脾益气(如四君子汤配伍),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清热解毒(如仙方活命饮配伍),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祛痰止咳(如三拗汤配伍),用于咳嗽痰多;缓急止痛(如芍药甘草汤配伍),用于脘腹四肢挛急疼痛,主要成分为甘草酸、甘草苷,具有抗炎、抗溃疡、镇咳、保肝等作用,使用时需注意: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十八反”禁忌),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引起水肿、高血压、低血钾,故用量一般3-10g,生用清热解毒,蜜炙补脾和胃。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性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为大补元气之要药,被誉为“百草之王”,其药力峻猛,适用于气虚欲脱的危重症候,如大失血、大汗后出现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独参汤或参附汤配伍),也用于脾肺气虚所致的食少、乏力、短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配伍),以及气血两亏的心悸、失眠(归脾汤配伍),现代研究表明,人参含人参皂苷(如Rg1、Rb1)、人参多糖,能增强中枢神经功能、抗疲劳、调节免疫、抗氧化,使用时需注意:实证、热证(如高热、面红、口苦)及湿热证(如舌苔黄腻)者忌用,用量3-9g,宜另煎兑服(避免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材吸附),不宜与藜芦同用(“十九畏”禁忌)。
黄连(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性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要药,尤善清中焦湿热,其苦寒之性较强,适用于湿热痞满(如心下痞满、恶心呕吐,半夏泻心汤配伍)、泻痢(如湿热泻痢、里急后重,葛根芩连汤配伍)、高热神昏(如热入心包,黄连解毒汤配伍)、心火亢盛(如口舌生疮、心烦失眠,黄连阿胶汤配伍),外用还可治疗湿疹、湿疮(如黄连膏),主要成分为小檗碱(黄连素),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抗炎、降血糖等作用,使用时需注意:脾胃虚寒(如腹痛喜温、大便溏薄)者忌用,过量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用量一般2-5g,煎服或入丸散。
何首乌(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性苦、甘、涩,微温,归肝、心、肾经,有制用与生用之分,功效差异显著,制首乌(经黑豆汁拌蒸九晒九蒸)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如七宝美髯丹配伍);生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用于久疟、痈疽、瘰疬、肠燥便秘(如何首乌汤配伍),现代研究显示,制首乌含蒽醌类成分(如大黄素),能促进造血功能、降低血脂、延缓衰老;生首乌则含结合型蒽醌,有泻下作用,使用时需注意:大便溏泄者慎用,生首乌不宜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引起肝损伤),用量一般9-30g,制用或生用均可。
根部中草药核心信息简表
药材名称 | 药用部位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常用配伍 |
---|---|---|---|---|
人参 | 根 |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 气脱欲亡配附子(参附汤);脾虚食少配白术、茯苓(四君子汤) |
黄芪 | 根 | 甘,微温;归脾、肺经 |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 气虚自汗配麻黄根、牡蛎(玉屏风散);中气下陷配升麻、柴胡(补中益气汤) |
甘草 | 根 |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 脾胃虚弱配党参、白术(四君子汤);疮毒肿痛配金银花、连翘(仙方活命饮) |
黄连 | 根茎 |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湿热泻痢配木香、黄芩(香连丸);心火亢盛配栀子、连翘(黄连解毒汤) |
何首乌 | 块根 | 苦、甘、涩,微温;归肝、心、肾经 | 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生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 | 肝肾精血不足配当归、枸杞子(七宝美髯丹);肠燥便秘配火麻仁、当归 |
相关问答FAQs
Q1:根部中草药是否越老越好?采收年限对药效有何影响?
并非越老越好,不同根部中草药的最佳采收年限与其有效成分积累规律直接相关,人参生长5-7年时,人参皂苷(主要活性成分)含量达峰值,此时药效最佳;若生长年限过短(如不足3年),有效成分积累不足,补气力弱;过久(如超过10年),则木质化程度高,质地坚硬,有效成分反而下降,又如黄芪,生长3-4年时,黄芪甲苷含量较高,根皮比例适中,药效与质量最佳;大黄需生长3年以上,蒽醌类成分(如大黄酸、大黄素)积累充分,泻下作用才显著,根部中草药需根据药材特性,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药用部位质量最佳时采收,并非单纯追求“年限长”。
Q2:煎煮根部中草药时,哪些需要特殊处理?为什么?
部分根部中草药因质地、成分特性,需特殊处理以确保药效发挥与用药安全:
- 先煎:矿物类根茎(如赭石、磁石)及质地坚硬的根类(如制川乌、制草乌),需先煎20-30分钟(毒性药材需先煎1-2小时),前者因质地坚硬,煎煮时间短有效成分难溶出;后者因含乌头碱等毒性成分,长时间煎煮可水解为毒性极低的乌头原碱,降低安全风险。
- 后下:含挥发性成分的根茎(如高良姜、砂仁),宜在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加入,因挥发性成分(如挥发油)遇热易散失,后下可避免有效成分损失,保证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 烊化:胶质类根茎(如阿胶、鹿角胶),需用煎好的热药液溶化(烊化),避免直接入锅煎煮,因胶质类药材黏性大,直接煎煮易粘锅糊化,且影响有效成分溶出,烊化可确保其滋阴补血、止血的功效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