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白疕”,其病因病机多与血热、血瘀、血燥、湿热蕴阻等相关,外用中草药治疗通过直达病所,可发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养肤润燥、祛风止痒等作用,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但需注意,外用中草药需辨证论治,避免盲目使用,同时需配合整体调理,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外用银屑病中草药的核心配伍思路
中医认为银屑病的发生与“风、热、燥、瘀、毒”密切相关,外用配方需根据不同证型灵活配伍:血热证以清热凉血为主,血瘀证以活血化瘀为主,血燥证以滋阴润燥为主,湿热证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配伍思路包括:清热解毒药(如青黛、黄柏、苦参)+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红花、赤芍)+ 养肤润燥药(如当归、地黄、甘草)+ 透皮引经药(如薄荷、冰片),以协同增效。
常用外用单味中草药及其功效
以下为临床常用外治银屑病的单味中草药,其性味、功效及用法各有侧重:
药材 | 性味归经 | 功效主治 | 常用用法用量 | 现代药理研究 |
---|---|---|---|---|
青黛 | 咸寒,归肝、肺、胃经 |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血热型银屑病红斑鳞屑 | 研细末,香油调敷患处,每日1-2次 | 含靛蓝、靛玉红,抗炎、抑制表皮细胞过度增殖 |
土茯苓 | 甘淡平,归肝、胃经 | 清热解毒,除湿通络,用于湿热蕴阻型皮损 | 煎水外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 含黄酮类,调节免疫、抗炎 |
黄柏 | 苦寒,归肾、膀胱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红皮病型或脓疱型 | 研末,凡士林调膏外涂,每日2次 | 含小檗碱,抗菌、抗炎、止痒 |
苦参 | 苦寒,归心、肝、胃经 |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用于瘙痒明显、渗出倾向 | 煎水冷敷或浸泡,每日2次 | 含苦参碱,抑制免疫、抗过敏 |
丹参 | 苦微寒,归心、肝经 | 活血化瘀,凉血消痈,用于血瘀型皮色暗红 | 酒浸后外涂,每日2-3次 | 含丹参酮,改善微循环、抑制炎症因子 |
当归 |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 补血活血,润燥滑肠,用于血燥型皮肤干燥 | 煎油(当归油)外涂,每日1次 | 含阿魏酸,促进皮肤修复、保湿 |
地肤子 | 辛苦寒,归肾、膀胱经 |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瘙痒剧烈者 | 煎水外洗,每日1-2次 | 含皂苷,抗炎、止痒、抑制组胺释放 |
甘草 | 甘平,归心、肺、脾经 |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缓解药物刺激性 | 煎水调和其他药粉,或直接外涂 | 含甘草酸,抗炎、保湿、促进创面愈合 |
经典外用复方配方及临床应用
青黛膏(血热证主方)
组成:青黛30g,黄柏20g,煅石膏20g,冰片5g,凡士林加至100g。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消斑,适用于血热型银屑病,皮损鲜红、鳞屑较多、瘙痒明显者。
用法:将前四味药研细末,与凡士林调匀成膏,涂于患处,每日2次,薄薄一层即可。
注意:冰片刺激性较强,面部及皮肤薄嫩处慎用,溃破者禁用。
润肌膏(血燥证主方)
组成:当归30g,紫草20g,麻油200ml,黄蜡30g。
功效:滋阴润燥,养血活血,适用于血燥型银屑病,皮损干燥、肥厚、脱屑明显者。
用法:当归、紫草麻油浸泡30分钟后,文火炸枯,去渣,加入黄蜡融化,冷却成膏,外涂患处,每日1-2次。
注意:急性期(红肿渗出)禁用,适合稳定期干燥皮损。
复方土槿皮酊(湿热瘙痒型)
组成:土槿皮30g,苦参20g,蛇床子20g,75%乙醇300ml。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止痒,适用于湿热蕴阻型银屑病,皮损基底红肿、瘙痒渗出者。
用法:诸药浸泡乙醇中7天,滤去药渣,外涂患处,每日2-3次(避免大面积使用)。
注意:乙醇可能刺激皮肤,敏感者可稀释后使用,皮肤破损者禁用。
现代外用中草药制剂的改良应用
传统外用方剂在现代制剂技术下得到优化,如通过透皮吸收促进剂(氮酮)、凝胶基质、泡沫剂等提高疗效和顺应性,将青黛膏改良为青黛凝胶,减少油腻感,方便涂抹;将土茯苓煎液制成喷雾剂,适用于大面积皮损,中药提取物(如青黛提取物、丹参酮)已制成药膏、搽剂等,成为临床常用选择。
使用外用中草药的注意事项
- 辨证论治:银屑病证型复杂,需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皮损颜色、形态、伴随症状等选择配方,血热证误用温燥药可能加重病情。
- 避免刺激:急性期(红肿、渗出)禁用刺激性药物(如浓煎剂、含酒精制剂),可选择温和冷敷;面部、眼周等敏感部位需谨慎。
- 联合治疗:中草药外用可与西药(如维生素D3衍生物、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联合,但需间隔30分钟以上,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麝香、红花等活血药;儿童皮肤娇嫩,需减少药物浓度;过敏体质者先做皮肤斑贴试验。
- 观察反应:使用后若出现红肿、灼痛、瘙痒加重,立即停用并清洗,必要时就医。
相关问答FAQs
Q1:外用中草药能根治银屑病吗?
A1:目前银屑病尚无法根治,外用中草药可缓解症状、控制发作、减少复发,但需结合内服药物、生活方式调整(如避免熬夜、辛辣饮食、情绪波动)等综合治疗,中医强调“治本”,通过调理体质减少复发,但需长期坚持,且疗效因人而异。
Q2:使用外用中草药出现皮肤过敏怎么办?
A2:若出现局部红肿、丘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所有外用药物,用温水清洗残留药液,避免搔抓,症状较轻者可冷敷缓解,严重者(如水疱、糜烂)需及时就医,可能需口服抗组胺药或外用弱效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建议首次使用中药外制剂时,先在耳后或手臂内侧做小面积斑贴试验,确认无过敏后再用于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