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楼作为传统中药材,其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但种植过程中病害频发,严重影响产量与品质,据统计,病害导致的重楼减产可达30%-50%,甚至绝收,因此系统了解重楼病害类型、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对生产至关重要。
重楼病害种类多样,按病原可分为真菌性、细菌性、病毒性及生理性病害,其中以真菌性病害发生最为普遍,危害也最重。
真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是重楼种植中的主要障碍,常见种类包括根腐病、叶斑病、炭疽病及猝倒病等,其发生与温湿度、栽培管理密切相关。
根腐病
症状:发病初期,根部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展至整个根系,皮层腐烂、变黑,仅留木质部,地上部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黄、萎蔫,最终整株枯死,拔病株时,根部易与土壤脱离,伴有腐臭味。
病原:主要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霉属(Pythium)真菌引起,病原菌通过土壤、灌溉水及病残体传播,从根部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发生规律:高温高湿(温度25-30℃,土壤湿度70%以上)条件下易爆发,连作地、排水不良地块发病更重,种植密度过大、地下害虫多时,伤口增多,发病概率显著上升。
防治方法: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选用无病种苗,种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分钟;雨季及时排水,采用高畦栽培;发病初期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每株200-300毫升,7-10天一次,连续2-3次。
叶斑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叶片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有褐色晕圈,直径5-15毫米,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严重时病斑融合导致叶片枯死。
病原:主要由尾孢属(Cercospora)、交链孢属(Alternaria)真菌引起,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通过风雨传播,从叶片气孔侵入。
发生规律:温暖多雨季节(温度20-28℃,相对湿度80%以上)易发病,连作、田间通风透光差时病情加重。
防治方法:收获后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生长期加强通风,避免田间积水;发病初期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
炭疽病
症状:危害叶片、叶柄及茎部,叶片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后期病斑穿孔,多个病斑融合导致叶片枯萎,叶柄和茎部病斑为长椭圆形,略凹陷,后期病斑上产生小黑点(病原菌分生孢子盘)。
病原:由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真菌引起,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
发生规律:温度25-30℃,湿度大时易发病,夏季多雨季节为高发期,种植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过多时,植株抗病性下降,发病加重。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发病初期喷施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重点喷洒叶片背面。
猝倒病
症状:主要危害幼苗,出土后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后变褐色缢缩,幼苗倒伏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及周围土壤表面出现白色棉絮状菌丝(病原菌)。
病原:由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通过土壤传播,低温高湿(温度15-20℃)条件下易发生。
防治方法:苗床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10克拌细土撒施;控制浇水,避免苗床过湿;发病初期用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或灌根。
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相对较少,但危害严重,常见为软腐病。
软腐病
症状:主要危害茎叶,初期茎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至整个茎秆,组织腐烂、发臭,叶片失水萎蔫,湿度大时,病部有菌脓溢出,严重时整株死亡。
病原:由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引起,通过伤口(如虫伤、机械伤)侵入,借雨水、灌溉水传播。
发生规律:高温高湿(温度25-30℃,湿度90%以上)条件下易发病,地下害虫多、田间操作造成伤口时发病加重。
防治方法: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减少伤口;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用生石灰消毒病穴;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5-7天一次,连续2-3次。
病毒性病害
病毒性病害以花叶病为主,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产量下降。
花叶病
症状:叶片出现浓绿与浅绿相间的花斑,叶片皱缩、畸形,植株矮化,开花结果减少,严重时叶片卷曲、坏死,整株失去商品价值。
病原: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引起,通过蚜虫、摩擦传播,带毒种子和种苗也是重要初侵染源。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毒种苗;及时防治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销毁。
生理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如缺素、肥害、药害及环境不适等,常被误认为侵染性病害,需对症处理。
常见类型及防治
- 缺氮症:叶片黄化,植株矮小,可增施尿素或腐熟有机肥。
- 缺钾症:老叶边缘焦枯,叶片卷曲,可追施硫酸钾或草木灰。
- 土壤板结:根系发育不良,易诱发根腐病,需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
- 药害肥害:叶片出现灼斑、畸形,需及时浇水稀释,停止施用有害肥料或农药。
重楼主要病害识别要点速查表
病害名称 | 典型症状 | 病原类型 | 易发病期 |
---|---|---|---|
根腐病 | 根部腐烂变黑,地上部萎蔫 | 真菌 | 夏季高温多雨期 |
叶斑病 | 叶片圆形病斑,中央灰白,边缘褐色 | 真菌 | 温暖多雨季节(20-28℃) |
炭疽病 | 叶片穿孔,病斑有小黑点 | 真菌 | 夏季多雨期 |
猝倒病 | 幼苗茎基部缢缩倒伏,有白色菌丝 | 真菌 | 苗期低温高湿(15-20℃) |
软腐病 | 茎叶腐烂发臭,有菌脓 | 细菌 | 高温高湿(25-30℃) |
花叶病 | 叶片花斑、皱缩,植株矮化 | 病毒 | 全生育期,蚜虫传播高峰 |
综合防治措施
重楼病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辅以化学与生物防治。
- 农业防治:轮作倒茬(避免与姜、芋等易感作物连作);选用抗病品种及无病种苗;合理密植,加强通风透光;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雨季注意排水,防止田间积水。
- 化学防治:根据病害种类选择对口药剂,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避免农药残留,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延缓抗药性产生。
- 生物防治: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治病害,如用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根腐病、叶斑病,用宁南霉素防治病毒病,安全环保。
相关问答FAQs
问:重楼种植中如何通过农业措施减少病害发生?
答:农业措施是病害防治的基础,实行轮作,避免与茄科、姜科等易感重楼病害的作物连作,建议与禾本科作物(如玉米、水稻)轮作3-5年,减少土传病原菌积累,选用无病种苗,可从无病田留种或对种苗进行消毒处理(如用50%多菌灵浸种),合理密植,一般每亩种植3000-4000株,保持行间距30-40厘米,增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科学施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避免植株徒长;雨季及时清沟排水,防止积水伤根;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及病残体,减少病虫滋生环境。
问:发现重楼叶片出现褐色斑点,如何判断是叶斑病还是炭疽病?
答:可通过病斑特征进行初步判断:叶斑病的病斑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灰白色,边缘有明显褐色晕圈,病斑直径通常5-15毫米,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黑色霉层,但一般不穿孔;炭疽病的病斑也为圆形或近圆形,但中央后期易穿孔,病斑上常产生小黑点(分生孢子盘),排列呈轮纹状,边缘褐色较宽,若需进一步确诊,可将病叶送至专业机构进行病原分离鉴定,确诊后,叶斑病可喷施75%百菌清防治,炭疽病则需选用10%苯醚甲环唑,注意交替用药,避免抗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