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冷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冷痛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指疼痛伴有明显的冷感,得温则舒,遇寒加重,其病机核心在于“寒”邪为患,或为寒邪凝滞气血,或为阳气亏虚失于温煦,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凝滞收引,不通则痛;若素体阳虚,脏腑经络失于温养,不荣亦痛,故冷痛的治疗需紧扣“散寒”“温阳”两大原则,结合辨证论治,内外同治。

中医治疗冷痛

从病因病机来看,冷痛多因外感寒邪或内伤阳虚所致,外感者,多因居处寒冷、淋雨涉水,寒邪侵袭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如关节冷痛、头项冷痛;内伤者,多因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脾肾亏虚,阳气不能温煦肢体脏腑,不荣则痛,如腰腹冷痛、四肢不温冷痛,瘀血、痰湿与寒邪互结,亦可导致顽固性冷痛,如寒湿痹阻之关节冷痛。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冷痛的核心,临床常分为以下三型:

辨证分型 主症特点 舌脉表现 治法 代表方剂
寒邪阻络型 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关节冷痛,活动受限 舌淡苔白,脉紧或弦紧 散寒通络,温经止痛 乌头汤、当归四逆汤
阳虚寒凝型 疼痛隐隐,喜温喜按,畏寒肢冷,面色㿠白,神疲乏力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温阳散寒,益气止痛 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脾肾阳虚型 腰腹冷痛绵绵,五更泄泻,小便清长,下肢水肿,舌淡胖有齿痕 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温补脾肾,散寒止痛 右归丸、附子理中丸加味

治疗方法上,内治以中药汤剂为主,根据辨证分型选方用药,如寒邪阻络型用乌头汤,重用生乌头、麻黄散寒通络,黄芪益气固表;阳虚寒凝型用金匮肾气丸,以附子、肉桂温补肾阳,熟地、山茱萸滋阴填精,阴中求阳;脾肾阳虚型用右归丸,以附子、肉桂、鹿角胶温补元阳,山药、枸杞健脾补肾。

中医治疗冷痛

外治法可协同增效,常用针灸、艾灸、推拿及中药外敷,针灸取穴以局部阿是穴及温阳要穴为主,如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阳陵泉等,寒邪阻络者用泻法,阳虚者用补法,并配合温针灸,借艾火之热温通经络;艾灸可直接灸或隔姜灸,重点灸命门、关元、神阙,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虚寒性冷痛;推拿可按揉腹部关元、气海,背部脾俞、肾俞,以透热为度,每次20-30分钟,能温阳散寒、调和气血;中药外敷可用川乌、草乌、干姜、肉桂等研末,用黄酒或蜂蜜调敷于患处,每次2-4小时,每日1次,适用于关节冷痛、腰腹冷痛。

调护方面,冷痛患者需注意保暖,避免寒邪侵袭,尤其注意腰腹、关节及足部保暖;饮食宜温热,多食生姜、羊肉、桂圆、核桃等温阳食物,忌生冷寒凉之品如西瓜、苦瓜、冷饮;适当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以助阳气生发,避免剧烈运动耗气伤阳;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抑郁影响阳气运行。

FAQs: 问:冷痛患者日常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答:冷痛患者饮食应以温热、易消化为原则,可适当食用生姜、羊肉、韭菜、桂圆、核桃等温阳散寒、补益气血的食物,如生姜羊肉汤(生姜30g,羊肉200g,炖煮后食用)可温中散寒,同时需严格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如冰淇淋、冷饮、西瓜、苦瓜等,以免损伤脾阳,加重寒凝,不宜过量食用肥甘厚味,以防痰湿内生,与寒邪互结。

中医治疗冷痛

问:中医治疗冷痛多久能见效? 答:中医治疗冷痛的见效时间与病程长短、体质强弱、病情轻重及治疗方法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新病、外感寒邪所致的冷痛,通过针灸、艾灸及中药内服,3-5天即可明显缓解;若为久病、阳虚较重者,需连续治疗2-4周,才能逐步改善症状,如畏寒肢冷、疼痛减轻等,顽固性冷痛或合并瘀血、痰湿者,治疗周期可能延长至1-3个月,治疗期间需遵医嘱坚持用药,配合调护,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南宁适合种植哪些中草药?这些品种有何种植优势?
« 上一篇 09-11
鹿角药材批发
下一篇 » 09-1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