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除湿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治疗法则,针对湿热毒邪蕴结所致的多种病症,如湿热黄疸、湿疹痤疮、咽喉肿痛、湿热泄泻、痈肿疔疮等,中草药凭借其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在清热、解毒、除湿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这类药物多性寒凉,能清解热毒,又能渗利湿邪,通过调节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以下从功效分类、具体药物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清热解毒为主,兼有除湿功效的中草药
此类药物以清热解毒为核心,同时具备一定的除湿渗利作用,适用于热毒炽盛兼湿邪困阻的病症,如皮肤红肿热痛、疮疡肿毒、湿热下注等。
-
金银花:性甘寒,归肺、心、胃经,被誉为“清热解毒之要药”,既能清解热毒,又能疏散风热,且可凉血止痢,对痈肿疔疮、咽喉肿痛、外感风热等症效果显著,现代研究证实其含绿原酸、木犀草苷等成分,具有广谱抗菌、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用量一般为6-15g,脾胃虚寒者慎用。
-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善治乳痈、肺痈、肠痈等热毒疮疡,也能用于湿热黄疸、热淋涩痛,其含蒲公英甾醇、胆碱等成分,可促进胆汁分泌、利尿排湿,用量10-30g(鲜品加倍),过量可能致缓泻,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
-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为治疗梅毒及杨梅疮的要药,也可用于湿热淋浊、带下、湿疹疥癣等,其性平和,不伤正气,能利湿而不伤阴,解毒而不伐胃,用量15-60g,肝肾阴虚者慎用。
-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抗癌,对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湿热黄疸、癌肿等有辅助治疗作用,现代研究发现其含齐墩果酸,能增强巨噬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用量15-60g,孕妇慎用。
-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善治肺痈咳吐脓血、湿热淋证、湿疹等,其挥发油成分(鱼腥草素)具有抗病毒、抗菌作用,可增强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用量15-30g(鲜品加倍),虚寒证及阴性疮疡忌用。
除湿为主,兼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草药
此类药物以渗利湿邪为首要作用,同时能清解湿遏热伏之毒,适用于湿邪重滞兼热毒的病症,如湿热黄疸、水肿、湿疹、带下等。
-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善清下焦湿热,对湿热泻痢、黄疸带下、足膝红肿热痛等症效佳,其含小檗碱,具有抗炎、抗真菌、降血糖作用,用量3-12g,脾胃虚寒者禁用。
-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上清肺火,中泻湿热,下泻膀胱湿热,对湿温暑湿、胸闷呕恶、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等症适用,用量3-10g,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
-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善治湿热泻痢、黄疸带下、湿疹疥癣、阴肿阴痒等,其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敏、抑制免疫亢进作用,用量4.5-9g,反藜芦,脾胃虚寒者不宜。
-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肺、肾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既能利水湿,又能健脾以杜生湿之源,对水肿、脚气、湿痹、脾虚泄泻、肺痈肠痈等症有效,现代研究证实其薏苡仁油、薏苡仁酯有抗肿瘤、降血糖作用,用量9-30g,津液不足者慎用。
-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性质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适用于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等,对湿邪偏盛兼脾虚者尤为适宜,用量9-15g,虚寒精滑者忌用。
清热解毒除湿功效并重的中草药
此类药物清热解毒与除湿渗利作用均较强,适用于湿热毒邪互结的复杂病症,如湿热黄疸、疮疡溃烂、湿热疫毒等。
-
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善清三焦湿热,对湿热黄疸、热淋涩痛、心烦失眠、热毒疮疡等症有效,其栀子苷成分具有利胆、降黄疸、抗炎作用,用量6-10g,脾虚便溏者慎用。
-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善清下焦湿热,对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肝火头痛、目赤耳聋等症效佳,但苦寒燥烈,易伤脾胃,用量3-6g,脾胃虚寒者禁用。
-
金钱草: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善治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胆结石、尿路结石,也可用于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其含黄酮类、生物碱成分,能促进胆汁分泌、松弛输尿管平滑石,用量15-60g,孕妇慎用。
-
垂盆草:甘淡微寒,归肝、胆、小肠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对湿热黄疸、肝炎、痈肿疮疡等有治疗作用,其垂盆草苷能降低转氨酶、保护肝细胞,用量15-30g,脾胃虚寒者慎用。
常用清热解毒除湿中草药简表
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常用用量(g) | 注意事项 |
---|---|---|---|---|
金银花 | 甘寒,肺心胃经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6-15 | 脾胃虚寒者慎用 |
土茯苓 | 甘淡平,肝胃经 |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 15-60 | 肝肾阴虚者慎用 |
黄柏 | 苦寒,肾膀胱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3-12 | 脾胃虚寒者禁用 |
薏苡仁 | 甘淡微寒,脾肺肾经 |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 | 9-30 | 津液不足者慎用 |
栀子 | 苦寒,心肺三焦经 |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 6-10 | 脾虚便溏者慎用 |
金钱草 | 甘咸微寒,肝胆肾经 | 利湿退黄,利尿通淋 | 15-60 | 孕妇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哪些人群适合使用清热解毒除湿的中草药?
答:清热解毒除湿类中草药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①湿热体质者,表现为面垢油光、口苦口黏、舌苔黄腻、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黄等;②湿热病症患者,如湿疹、痤疮、带下色黄量多、湿热泄泻、黄疸、尿路感染、风湿热痹等;③感受湿热外邪者,如夏季暑湿感冒、湿热疫毒所致的发热、身重倦怠等,但需注意,脾胃虚寒(表现为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大便溏薄)、孕妇、体质虚弱者及阴虚火旺(表现为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者应慎用或禁用,以免损伤阳气或耗伤阴液,建议在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用药。
问:使用清热解毒除湿中草药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使用此类药物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辨证论治,区分湿热偏重还是热毒偏重,若湿重于热,应配伍健脾利湿药(如茯苓、白术);若热毒炽盛,应重用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避免“苦寒伤中”;②注意药物配伍,如苦寒药不宜与温燥药(如附子、干姜)同用,以免药性冲突;可配伍健脾药(如党参、山药)顾护脾胃,防止损伤正气;③控制用量,避免过量或长期服用,尤其性寒凉的药物(如黄柏、龙胆草),过量易致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④中病即止,症状缓解后及时停药或调整方剂,避免长期使用耗伤脾胃阳气;⑤饮食配合,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戒烟酒,以免助湿生热,影响药效;⑥特殊人群慎用,如孕妇禁用龙胆草、苦参等,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需减量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