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鸡药材植物主要指豆科相思子属植物白鸡骨草(Abrus cantoniensis),为华南地区常用民间草药,以全草入药,因其茎叶纤细、根色洁白而得名,在岭南地区应用历史悠久,具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利湿退黄等功效,是治疗肝胆疾病、风湿痹痛的常用药材。
基本信息
白鸡骨草学名Abrus cantoniensis Hance,别名细叶鸡骨草、广东相思子、黄头草等,属豆科(Leguminosae)相思子属(Abrus)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其植株高约1-2米,全株被短柔毛,枝条细长,攀援或蔓生,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的山坡灌丛、疏林下或旷地,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贫瘠,适宜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中生长。
形态特征
白鸡骨草的形态特征可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详细描述,具体如下表:
部位 | 特征描述 |
---|---|
根 | 主根明显,木质化,黄白色,有少数分枝;根瘤稀疏,呈圆形或椭圆形。 |
茎 | 细圆柱形,绿色或淡紫色,具纵棱,幼枝被短柔毛,老枝渐光滑,节部明显膨大。 |
叶 | 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0-20对,矩圆形或椭圆形,长0.5-1.5厘米,宽0.3-0.6厘米,先端钝圆,基部圆形,全缘,叶面深绿色,叶背被灰白色短柔毛;叶轴具狭翅。 |
花 | 总状花序腋生,长5-15厘米;花小,淡紫红色或白色,长约0.6厘米;萼钟状,被毛,萼齿5枚,三角形;旗瓣瓣柄白色,翼瓣与龙骨瓣等长。 |
果实 | 荚果长圆形,扁平,长2-3.5厘米,宽0.5-0.8厘米,被白色柔毛,内含4-8粒种子。 |
种子 | 椭圆形,长约0.4厘米,表面红褐色或黑褐色,种脐白色,呈线形,周围有褐色环带。 |
分布与生长环境
白鸡骨草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以广东、广西为道地产区,福建、海南、云南等地亦有少量分布,多生于海拔100-500米的山坡灌丛、疏林边缘、路旁荒地或田埂旁,喜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耐半阴,忌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最佳,其花期多在8-10月,果期10-11月,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晒干或切段后阴干入药。
药用部位与性味归经
药用部位为全草,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切段晒干,性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利湿退黄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感冒发热等症。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白鸡骨草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皂苷、多糖、挥发油等,黄酮类成分(如槲皮素、山奈酚)是其保肝、抗炎的主要活性物质;生物碱(如下箴刺桐碱)具有镇静、镇痛作用;皂苷和多糖则可增强免疫功能、调节机体代谢。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鸡骨草具有以下作用:
- 保肝降酶:通过抑制肝细胞炎症反应,降低血清ALT、AST水平,促进肝细胞修复,对化学性肝损伤(如CCl₄诱导)有显著保护作用;
- 抗炎镇痛:黄酮类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缓解关节炎、跌打损伤引起的红肿热痛;
- 免疫调节:多糖成分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辅助改善慢性肝病患者的免疫状态;
- 利胆退黄: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含量,帮助消除黄疸。
临床应用
- 肝胆疾病: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常配伍茵陈、栀子、田基黄等,以增强清热利湿退黄之效;
- 风湿痹痛: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配伍威灵仙、独活、桑寄生等,可舒筋活络、消肿止痛;
- 跌打损伤:外用或内服治疗跌打肿痛,配伍当归、红花、乳香等,活血化瘀、消肿定痛;
- 感冒发热:用于风热感冒或暑湿发热,配伍金银花、连翘、薄荷等,疏风解热、利湿解毒。
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孕妇慎用(其性寒凉,可能引起子宫收缩);脾胃虚寒者不宜久服(易导致腹泻、腹痛);
- 用量控制:内煎剂常用量为15-30克,避免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 鉴别用药:需与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区别,后者种子剧毒(含相思子毒蛋白),不可混淆;
- 特殊人群:儿童、老人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定期监测肝功能。
相关问答FAQs
Q1:白鸡骨草与相思子如何区分?
A1:白鸡骨草与相思子同属豆科,但区别显著:①药用部位:白鸡骨草用全草,相思子(种子)剧毒不可入药;②种子特征:白鸡骨草种子种脐白色,周围有褐色环带;相思子种子种脐黑色,半包围种子的红色种皮(俗称“红豆”有剧毒,切勿误食);③功效差异:白鸡骨草清热利湿,相思子仅外用杀虫,内服可致命。
Q2:白鸡骨草可以长期服用吗?
A2: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白鸡骨草性寒,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不振、腹泻等;且其保肝作用需在辨证基础上配伍其他药物,单一长期使用可能影响疗效,肝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定期复查肝功能,调整用药方案,避免盲目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