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嘶哑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失音”或“喑”的范畴,是指声音嘶哑、发音困难甚至失音的病症,中医认为,声音的产生与肺、肾、心等脏腑密切相关,其中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心为声音之主,若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亏虚,均可导致声音嘶哑,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病因病机选择不同治法,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小。
中医对声音嘶哑的辨证论治
声音嘶哑的辨证需分清外感与内伤、实证与虚证,外感多因风热、风寒袭肺,实证多见痰热壅滞、气滞血瘀;内伤多因肺肾阴虚、气虚无力,虚证以精血亏虚为主,临床常见证型及治疗方法如下:
风热犯肺证
多因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郁而化热,邪热犯肺,肺气失宣,声道不利,症见声音嘶哑、咽痛、咽干、发热、咳嗽、痰黄黏稠,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以疏风清热、利咽开音,常用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桔梗、甘草、射干、木蝴蝶等,若咳嗽痰多,加浙贝母、瓜蒌;咽痛甚,加板蓝根、山豆根。
痰热壅肺证
因外邪未解,热邪灼津为痰,痰热互结,壅滞肺系,气道受阻,症见声音嘶哑、咳嗽痰黄黏稠、不易咳出、胸闷气促、咽部红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化痰、利咽开音,常用清气化痰丸加减,药用黄芩、瓜蒌仁、胆南星、半夏、陈皮、杏仁、茯苓、甘草等,若痰热甚,加鱼腥草、金荞麦;咽部肿痛,加玄参、马勃。
肺肾阴虚证
因久病耗伤肺肾之阴,或过度用嗓、熬夜伤阴,致声道失于濡养,症见声音嘶哑、日久不愈、咽干微痛、干咳少痰、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养肺肾、利咽开音,常用百合固金汤加减,药用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玄参、当归、白芍、桔梗、甘草、木蝴蝶等,若虚火旺,加知母、黄柏;咽干甚,加石斛、玉竹。
气虚血瘀证
因久病体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或声带受损,瘀血阻滞声道,症见声音嘶哑、病程较长、声带小结或息肉(可见于喉镜检查)、咽部异物感、舌暗有瘀斑,脉涩,治以益气活血、化瘀开音,常用会厌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桔梗、甘草、枳壳、柴胡等,若气虚甚,加黄芪、党参;声带小结明显,加浙贝母、海藻。
中医特色疗法
除中药内服外,中医还结合外治法增强疗效,常用方法包括:
- 针灸:主穴取廉泉、天突、合谷、太溪、照海,配穴:风热犯肺加少商、曲池;肺肾阴虚加太溪、三阴交;气虚血瘀加血海、足三里,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穴位贴敷:将吴茱萸、肉桂等研末,用醋调敷涌泉穴,引火下行,适用于虚火上炎型声音嘶哑。
- 食疗:肺肾阴虚者食百合银耳羹(百合、银耳、冰糖炖服);风热犯肺者食梨子川贝膏(梨、川贝、蜂蜜蒸服);痰热壅肺者食萝卜陈皮汤(白萝卜、陈皮煮水)。
日常调护
- 避免过度用嗓:减少大声喊叫、长时间说话,让声带充分休息。
- 饮食调理:忌辛辣、油炸、过烫食物,戒烟酒,多饮温水,多吃梨、百合、萝卜等润肺生津之品。
- 环境调护: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干燥、粉尘刺激,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相关问答FAQs
问:声音嘶哑超过2周未缓解,是否需要立即看中医?
答:是的,声音嘶哑持续2周以上,可能是慢性咽炎、声带小结、息肉或喉部占位性病变等,需及时就医,中医可通过喉镜检查结合辨证,明确病因后制定治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若伴有呼吸困难、痰中带血等“急症”表现,需立即就医。
问:中医治疗声音嘶哑多久能见效?
答:疗效因病因、病程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而言,外感风热、痰热壅肺等实证,经中药和针灸治疗3-5天可明显改善;肺肾阴虚、气虚血瘀等虚证或慢性病程,需1-2周起效,部分患者需坚持2-3个疗程,治疗期间需配合调护,避免诱因,以巩固疗效,若治疗2周无效,建议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