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暑是夏季中医养生的重要环节,暑热季节气温高、湿度大,人体易感受暑邪,出现口渴心烦、头晕目眩、汗多乏力、小便短赤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中暑,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且常夹湿邪,因此清热解暑的中草药需兼具清热、生津、解暑、化湿等功效,历代医籍中记载了大量清热解暑的中草药,这些药物多性味寒凉,能清解暑热、调理机体,帮助人们安然度夏,以下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清热解暑中草药,并归纳其应用要点。
金银花是清热解暑的经典药物,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第一花”,其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性甘寒,归肺、心、胃经,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疏散风热,兼能凉血止痢,夏季感受暑热所致的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或暑湿泄泻,均可使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含有绿原酸、木犀草苷等成分,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的作用,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临床应用时,可单用煎服,或与菊花、薄荷、芦根配伍,增强解暑生津之效;外用可煎水洗浴,治疗痱子、湿疹等暑热皮肤病,但金银花性寒,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长期服用,过量可能致腹泻。
菊花也是夏季常用的清热解暑药,以杭白菊、黄山贡菊为佳,性甘苦微寒,归肺、肝经,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夏季暑热易致肝阳上亢,出现头晕目眩、眼赤肿痛,菊花能清肝热、平肝阳,缓解此类症状;其轻清上浮之性,可透散暑热,治疗风热感冒或暑温初起,菊花分黄菊和白菊,黄菊偏于疏散风热,白菊长于平肝明目,可单泡茶饮,与枸杞、决明子配伍可增强明目效果,与金银花、薄荷同用可加强解暑之力,需注意,菊花性寒,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用,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皮疹,应停用。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性辛凉,归肺、肝经,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要药,其气味芳香,辛能发散,凉能清热,既能清解暑热,又能透疹利咽,夏季暑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风疹瘙痒均可使用,薄荷的特殊香气能刺激神经,提神醒脑,缓解暑热所致的昏沉嗜睡,现代研究认为,薄荷含薄荷脑、薄荷酮,能促进汗腺分泌,通过发汗散热解暑,还能缓解胃肠道痉挛,薄荷煎煮时需后下,不宜久煎,否则有效成分挥发;其性辛散,表虚多汗者不宜用;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者慎服。
荷叶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叶,性苦平,归肝、脾、胃经,既能清热解暑,又能升发清阳,是解暑化湿的良药,夏季暑湿困脾,易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泄泻,荷叶能清暑热、化湿浊,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改善上述症状;其含荷叶碱、黄酮类成分,有助于降血脂、降血糖,对暑湿兼有痰浊者尤为适宜,荷叶可煎汤服,或与山楂、陈皮同用,增强消食化湿之功;也可制成荷叶粥,清热解暑兼健脾,但荷叶性平偏凉,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量,以免腹泻;孕妇慎用。
西瓜皮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果皮,性甘寒,归心、胃、膀胱经,俗称“西瓜翠衣”,是清热解暑、生津利尿的佳品,夏季食用西瓜后,将外层绿皮削去,取中间青白色部分,洗净晒干即可入药,西瓜皮清热解暑之力较西瓜肉更强,且能利尿通淋,治疗暑热烦渴、水肿、小便短赤,现代研究发现,西瓜皮含瓜氨酸、维生素C,有利尿、降压作用,可单用煎服,或与绿豆、芦根同煮,增强清热生津之效;外用可捣烂敷患处,治疗暑痱、烫伤,西瓜皮性寒,脾胃虚寒、易腹泻者不宜多食;糖尿病患者需注意,西瓜皮含少量糖分,应适量食用。
绿豆为豆科植物绿豆的干燥种子,性甘寒,归心、胃经,是清热解暑、消暑利水的“济世良谷”,夏季煮绿豆汤是民间常用的解暑方法,绿豆既能清热解暑,又能生津止渴,还能解毒,治疗暑热烦渴、水肿、热毒疮痈,绿豆皮(绿豆衣)清热解暑之力更强,且不易致寒凉伤胃,可单煎或与金银花、甘草同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绿豆含有多糖、黄酮类成分,有抗氧化、降血脂、保肝作用,绿豆性寒,脾胃虚寒、体质虚弱者不宜多食,以免腹泻;服药期间(特别是温补类中药)不宜同服,可能影响药效。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干燥根茎,性甘寒,归肺、胃经,以鲜品为佳,清热生津、除烦止呕之力更优,夏季暑热伤津,症见口渴、心烦、胃热呕逆,芦根能清肺胃之热,生津液,止呕逆,常与麦冬、天花粉配伍,增强养阴生津之效,芦根还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稠黄,以及外感热病后期津伤口渴,鲜芦根可直接嚼服或捣汁,干芦根可煎服,一般用量为15-30克,芦根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不宜同用。
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性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夏季暑热内扰心神,致心烦失眠、口舌生疮,淡竹叶能清心火、除烦热;其能利尿通淋,治疗暑热小便短赤、淋沥涩痛,现代研究表明,淡竹叶含黄酮类、多糖,有利尿、解热、抑菌作用,可单用煎服,或与生地、木通同用,增强清心利尿之功;也可泡茶饮,日常保健,淡竹叶性寒,脾胃虚寒、尿频者不宜;孕妇慎用。
石膏为硫酸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性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是清热泻火的要药,尤善清解阳明经实热,夏季暑热炽盛,高热、大汗、烦渴、脉洪大,属阳明经热盛,石膏能清泻肺胃实热,除烦止渴,常与知母、甘草配伍(如白虎汤),石膏生用清热泻火,煅用则生敛疮生肌,外治湿疹、烫伤,石膏大寒,易伤脾胃,非实热证不宜用;脾胃虚寒、阴虚发热者禁用;孕妇慎用;不宜与附子、肉桂等温热药同用。
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性苦甘寒,归肺、胃、肾经,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夏季暑热易耗伤阴液,症见高热、烦渴、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知母既能清泻实热,又能滋阴生津,防止热盛伤阴,现代研究认为,知母含知母皂苷、芒果苷,有解热、抗炎、降血糖作用,常与石膏配伍,增强清热泻火之力;与麦冬、沙参同用,增强养阴生津之效,知母性寒质润,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孕妇慎用。
中草药各有侧重,应用时需根据具体症状辨证选用,为方便查阅,现将常用清热解暑中草药归纳如下: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适用症状 | 用法用量 | 使用注意 |
---|---|---|---|---|---|
金银花 | 甘寒,肺、心、胃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暑热感冒、咽喉肿痛、热毒血痢 | 10-30g,煎服 | 脾胃虚寒者慎用 |
菊花 | 甘苦微寒,肺、肝 |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 头晕目眩、眼赤肿痛、风热感冒 | 5-10g,泡茶或煎服 | 气虚胃寒者慎用 |
薄荷 | 辛凉,肺、肝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 暑热头痛、咽喉肿痛、风疹瘙痒 | 3-6g,后下煎服 | 表虚多汗者不宜用 |
荷叶 | 苦平,肝、脾、胃 | 清热解暑,升发清阳 | 暑湿泄泻、食欲不振、头晕乏力 | 5-10g,煎服或煮粥 | 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量 |
西瓜皮 | 甘寒,心、胃、膀胱 | 清热解暑,生津利尿 | 暑热烦渴、水肿、小便短赤 | 15-30g,煎服 | 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 |
绿豆 | 甘寒,心、胃 | 清热解暑,消暑利水 | 暑热烦渴、水肿、热毒疮痈 | 30-60g,煎汤 | 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 |
芦根 | 甘寒,肺、胃 |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 暑热伤津、心烦口渴、胃热呕逆 | 鲜品30-60g,干品15-30g | 反大戟、芫花等,脾胃虚寒者不宜 |
淡竹叶 | 甘淡寒,心、胃、小肠 |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 | 6-10g,煎服或泡茶 | 脾胃虚寒者不宜 |
石膏 | 辛甘大寒,肺、胃 |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高热烦渴、肺热咳嗽、阳明经热 | 15-60g,打碎先煎 | 脾胃虚寒者禁用,孕妇慎用 |
知母 | 苦甘寒,肺、胃、肾 |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 高热伤阴、烦渴口干、肺热咳嗽 | 6-12g,煎服 | 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 |
相关问答FAQs:
问:哪些人不适合长期服用清热解暑中草药?
答:清热解暑的中草药多性味寒凉,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以下人群需慎用或避免长期服用:①脾胃虚寒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畏寒肢冷,如金银花、菊花、绿豆等寒凉药物可能加重症状;②阳虚体质者:平时怕冷、手脚冰凉、面色苍白,长期服用清热药物易致阳气更虚;③孕妇及经期女性:部分药物(如荷叶、石膏)可能引起子宫收缩或影响气血运行,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④儿童及老年人:儿童脏腑娇嫩,老年人气血亏虚,对寒凉药物耐受性较低,不宜长期大量服用;⑤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服用清热解暑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影响原治疗效果,若需长期服用,建议咨询中医师,辨证配伍,如加入健脾温中的药物(如生姜、大枣)以调和药性。
问:清热解暑中草药可以和西药一起吃吗?
答:清热解暑中草药与西药同服需谨慎,可能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以下情况需特别注意:①影响代谢酶:部分中草药(如金银花、菊花)含有的成分可能抑制或诱导肝脏代谢酶(如CYP450酶),影响西药代谢,如降压药(硝苯地平)、降糖药(格列本脲)等,可能致药效增强或减弱;②影响吸收:含鞣质、金属离子的中草药(如知母、石膏)可能与西药(如四环素类抗生素、铁剂)结合,降低吸收;③增加不良反应:如薄荷有扩张血管作用,与降压药同服可能致低血压;绿豆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与甲亢药物同服需调整剂量,建议服用清热解暑中草药前咨询医生或药师,告知正在服用的西药,间隔1-2小时服用,避免同时服用;若出现不适(如头晕、恶心、皮疹),应立即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