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的中医治疗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对脑梗的认识历史悠久,属于“中风”“卒中”“类中风”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仆击”“偏枯”等记载,认为其发病与“气虚邪中”“血苑于上”相关,后世医家通过不断实践,逐步形成“内风、外风、气虚、血瘀、痰浊”等多因素致病的理论体系,强调脑梗的发生与肝、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位在脑,涉及经络、气血,核心病机为“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治疗上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滋补肝肾、化痰祛瘀”为基本原则,通过辨证论治实现个体化治疗。

脑梗的中医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分型施治,精准干预

中医治疗脑梗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等分为不同证型,针对性用药,临床常见证型及治法如下:

(一)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主,无意识障碍)

  1.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 主症: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 治法:平肝潜阳,泻火通络。
    •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夏枯草、黄芩、牛膝等)。
  2. 风痰瘀阻、经络不畅证

    • 主症:肢体麻木不仁,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舌暗苔腻、脉滑。
    •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开窍。
    • 代表方剂:化痰通络汤加减(半夏、茯苓、陈皮、胆南星、丹参、川芎、石菖蒲等)。
  3. 气虚血瘀、脉络瘀阻证

    • 主症:半身不遂,肢体软弱,面色㿠白,气短乏力,舌淡暗有瘀斑、脉细涩。
    •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 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等)。
  4. 阴虚风动、筋脉失养证

    • 主症:手足震颤或拘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 代表方剂: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白芍、玄参、龟甲等)。

(二)中脏腑(以神昏、抽搐为主,病情危重)

  1. 闭证(阳闭)

    脑梗的中医治疗

    • 主症:神昏,面赤身热,气粗口臭,牙关紧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 治法:清热开窍,熄风化痰。
    • 代表方剂: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鼻饲,配合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钩藤、菊花、夏枯草、石决明等)。
  2. 闭证(阴闭)

    • 主症:神昏,面白唇暗,静卧不烦,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 治法:豁痰开窍,温阳通络。
    • 代表方剂:苏合香丸鼻饲,配合涤痰汤加减(半夏、茯苓、陈皮、胆南星、石菖蒲、竹茹等)。
  3. 脱证

    • 主症:昏愦不知人,目合口开,手撒遗尿,鼻息低微,脉微欲绝。
    •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 代表方剂: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等)。

中医特色外治法:多途径协同增效

除中药内服外,中医外治法通过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脑循环,适用于各期脑梗患者。

(一)针灸治疗

  • 体针:主穴取百会、水沟、内关、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三阴交等,根据证型配穴(如肝阳上亢加太冲、风池;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 头针:取顶颞前斜线(运动区)、顶旁1线(感觉区),沿头皮斜刺,快速捻转2-3分钟,留针3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
  • 电针:在体针基础上加脉冲电流(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增强通络效果,适用于恢复期肌张力增高患者。

(二)推拿康复

  • 急性期(发病2周内):以轻柔手法为主,如按揉、一指禅推法,放松肩颈、背部肌肉,避免粗暴手法加重脑水肿。
  • 恢复期(2周-6个月):侧重关节活动训练,如滚法、拿法、摇法,配合主动运动(如屈伸、抬举),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肌肉萎缩。
  • 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重点强化肌力,如点按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配合拍打、叩击法,促进神经功能重建。

(三)中药外治

  • 敷贴疗法:取丹参、川芎、红花、当归等药物研末,用黄酒调敷于患侧肢体穴位(如肩髃、曲池、环跳),每日1次,每次4-6小时,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 熏洗疗法:伸筋草、透骨草、红花、艾叶各30g,煎水熏洗患肢,每日2次,每次20分钟,适用于肢体拘挛、麻木者。

中医综合康复:调养结合,促进功能恢复

脑梗恢复期需注重“整体调养”,通过饮食、情志、运动等多维度干预,提高生活质量。

(一)食疗调理

  • 气虚血瘀证:黄芪山药粥(黄芪、山药、粳米)、当归黄芪炖鸡汤,补气活血。
  • 阴虚风动证:枸杞甲鱼汤(枸杞、甲鱼)、百合莲子粥,滋阴潜阳。
  • 痰热腑实证:冬瓜海带汤、萝卜陈皮饮,清热化痰、通腑泻浊。

(二)情志调护

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不良情绪可加重气血逆乱,需通过移情易性、听音乐、与人交流等方式疏导,必要时配合疏肝解郁中药(如柴胡疏肝散)。

(三)传统功法锻炼

恢复期患者可练习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动作缓慢柔和,调和气血、强筋健骨,尤其适合肢体功能障碍及平衡能力差者。

脑梗的中医治疗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提升疗效

中医治疗脑梗并非排斥西医,而是在不同阶段发挥优势:急性期(发病2周内)以西医抢救为主(溶栓、抗凝、降颅压),配合中医针灸、中药开窍醒神,减少并发症;恢复期(2周-6个月)以中医康复为主(针灸、推拿、中药),结合西医功能训练;后遗症期侧重中医整体调理,预防复发。

脑梗常见证型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名称 主症特点 治法 代表方剂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舌歪斜 平肝潜阳、泻火通络 天麻钩藤饮
风痰瘀阻、经络不畅证 肢体麻木、言语不清、舌暗苔腻 化痰祛瘀、通络开窍 化痰通络汤
气虚血瘀、脉络瘀阻证 半身不遂、气短乏力、舌淡暗有瘀斑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补阳还五汤
阴虚风动、筋脉失养证 手足震颤、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镇肝熄风汤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脑梗的优势是什么?
A:中医治疗脑梗的核心优势在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既能针对脑部局部病变(如脑脉痹阻),又能调理全身脏腑功能(如肝、肾、脾),实现“标本兼治”,在恢复期,中医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多途径促进神经功能重建,改善肢体麻木、言语障碍等后遗症,且副作用较小,适合长期调理,中医注重“治未病”,通过饮食、情志、运动指导,降低脑梗复发风险。

Q2:脑梗恢复期患者进行中医康复时需要注意什么?
A:恢复期中医康复需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原则:①针灸、推拿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穴位或手法不当造成损伤;②肢体功能训练不可急于求成,需从被动活动(如医师帮助屈伸关节)过渡到主动运动(如抬腿、握拳),防止过度劳累;③饮食需根据证型调理,如气虚者忌生冷寒凉,阴虚者忌辛辣燥热;④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抑郁影响康复效果;⑤定期复查,若出现肢体无力加重、言语障碍复发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腰痛的中医治疗
« 上一篇 昨天
风湿关节炎中医治疗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