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是中医常见的致病因素,指寒邪与湿邪相互结合,侵犯人体而引发的病理状态,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凝滞气血;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易阻气机,二者相合,易损伤脾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多种疾病,寒湿的治疗需以温阳散寒、健脾祛湿为基本原则,结合具体病情采用中药、针灸、外治等多种方法综合调理。
寒湿的形成多与外感、内伤相关,外感如淋雨、居处潮湿、涉水冒寒,寒湿之邪直接侵袭人体;内伤则多因饮食生冷、贪凉饮冷,损伤脾阳,或脾虚失运,水湿内停,复感寒邪,内外合邪而致病,现代生活中,长期处于空调环境、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也易导致寒湿内停。
寒湿侵袭人体后,症状表现多样,可因部位、脏腑不同而异,若寒湿在表,可见恶寒发热、头重身痛、肢体酸楚、无汗、舌苔薄白腻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寒湿困于脾胃,则脘腹冷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苔白腻;寒湿痹阻经络关节,表现为关节冷痛、遇寒加重、得热稍减、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胀,中医称为“寒湿痹证”;寒湿下注可致女性带下清稀量多、痛经,男性阴囊潮湿、阳痿早泄;若寒湿困遏脾肾阳气,还可能出现畏寒肢冷、精神萎靡、水肿、小便清长等严重症状。
中医治疗寒湿需辨证论治,根据寒湿所在部位、脏腑及体质差异,采用不同治法,常用治疗方法如下:
中药内治
中药是治疗寒湿的核心手段,需根据具体证型选方用药,常见证型及代表方剂包括:
- 寒湿困脾证:症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稀溏、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治以健脾燥湿、温中散寒,常用平胃散合五苓散加减,药用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猪苓、泽泻、干姜、桂枝等。
- 寒湿痹阻证:症见关节冷痛、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屈伸不利,治以散寒除湿、温经通络,常用乌头汤、薏苡仁汤加减,药用制川乌、制草乌、麻黄、黄芪、白芍、薏苡仁、羌活、独活等,注意乌头类药物需先煎久煎以减毒。
- 寒湿下注证:女性症见带下清稀量多、小腹冷痛,可予完带汤合艾附暖宫丸加减;男性症见阴囊湿冷、阳痿,可予右归丸合萆薢分清饮加减,药用肉桂、附子、杜仲、山茱萸、萆薢、石菖蒲等。
- 脾肾阳虚夹湿证:症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水肿、便溏、舌淡胖苔白滑,治以温补脾肾、利水渗湿,常用真武汤、实脾饮加减,药用制附子、干姜、白术、茯苓、生姜、大腹皮等。
外治法
外治法通过药物或温热刺激作用于体表,达到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的目的,适用于寒湿痹证、寒湿困表等。
- 艾灸:常用穴位有关元、气海、足三里、阴陵泉、丰隆、命门、阿是穴(疼痛部位),艾灸可借助火力温通经络,振奋阳气,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寒湿痹证可配合温针灸,即在针柄上置艾条燃烧,增强温通效果。
- 中药外敷:取制川乌、制草乌、干姜、肉桂、吴茱萸、细辛等温经散寒药物,研末后用黄酒或蜂蜜调敷于关节疼痛部位或腹部神阙、关元穴,每次敷2-4小时,每日1次,皮肤破损者禁用。
- 中药泡洗:用艾叶、生姜、花椒、伸筋草、透骨草、苍术等煎水,趁热泡洗全身或患处,可发汗解表、温通经络,尤其适用于寒湿在表或关节冷痛者,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钟。
针灸治疗
针灸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祛除寒湿,常用穴位除艾灸穴位外,还可配合脾经的阴陵泉、三阴交,胃足三里,膀胱经的肺俞、脾俞、肾俞等,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以增强温阳散寒之效,对于急性寒湿痹痛,可放血疗法,在委中、阿是穴点刺放血,缓解疼痛。
日常调理
寒湿的治疗需配合日常调理,以防反复。
- 饮食调理: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饮、西瓜、苦瓜),少食肥甘厚味碍湿之品,宜吃温性、健脾祛湿食物,如生姜、花椒、葱、蒜、羊肉、山药、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等,推荐食疗方:生姜红枣茶(生姜3片、红枣5枚煮水)、山药薏米粥(山药、薏苡仁煮粥)、羊肉汤(羊肉加生姜、花椒炖煮)。
- 起居调摄:注意保暖,避免淋雨、久居潮湿环境,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尤其注意腰腹、关节部位保暖,适当运动,如快走、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通过运动出汗祛湿,促进气血运行。
- 情志调节:长期情志不畅易致肝气郁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加重湿邪内生,故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
注意事项:
- 中药治疗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避免自行用药,尤其是附子、乌头等有毒药物,需严格炮制并控制剂量。
- 孕妇、皮肤过敏者、有出血倾向者慎用艾灸、外敷等外治法,治疗前需咨询医师。
- 寒湿证治疗周期较长,需坚持调理,症状缓解后仍需注意饮食起居,以防复发。
相关问答FAQs
问:寒湿体质的人能不能吃水果?哪些水果比较适合?
答:寒湿体质者并非完全不能吃水果,但需避免性寒凉的水果,如西瓜、梨、香蕉、火龙果、猕猴桃等,以免加重寒湿,宜选择性温或平性的水果,如荔枝、龙眼、樱桃、大枣、桃子、苹果等,且需适量食用,避免空腹吃,可将水果温热后食用,如煮苹果水、蒸红枣,减少对脾胃的刺激。
问:艾灸祛寒湿一般多久见效?为什么有时候灸后反而觉得更累?
答:艾灸祛寒湿的见效时间因人而异,取决于病情轻重、体质差异及调理频率,轻症者(如轻微肢体困倦)可能连续灸3-5次后感觉身体轻松;重症者(如寒湿痹痛、脾肾阳虚)需坚持1-2个疗程(10-20次)才明显改善,灸后感觉疲劳,多因寒湿较重,艾灸调动阳气驱邪,正邪相争初期可能出现乏力、嗜睡等“瞑眩反应”,是身体调整的正常现象,适当休息、增加营养后可逐渐缓解,若症状持续加重需暂停并咨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