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治疗痈,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痈疽”的专篇论述,认为其发病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等因素相关,导致气血瘀滞、热毒壅聚于肌肤而发,痈是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具有红肿热痛、范围较大、根盘收束的特点,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蜂窝织炎等,中医治疗痈强调“内外合治、分期辨证”,通过整体调节与局部处理相结合,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托毒生肌的目的。

中医治疗痈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痈的发病核心是“热毒”与“瘀滞”,外感风热、湿热之邪,或过食辛辣厚味、醇酒炙煿,内生湿热,循经上行,阻于肌肤;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瘀久化热;或外伤染毒,热毒乘虚而入,以上因素均可导致局部气血凝滞,热毒壅聚,肉腐成脓,发为痈肿,若患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则痈肿难溃难敛,或易成陷证。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痈需根据病程分期(初期、成脓期、溃后期)及患者体质辨证施治,内服方药与外治法结合,具体如下:

中医治疗痈

证型 症状特点 治法 代表方药
火毒炽盛证(初期) 局部红肿热痛,范围局限,边界清楚,伴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赤芍、乳香、没药、穿山甲等)
湿热瘀阻证(中期) 肿势扩大,疼痛加剧,按之应指,皮色暗红,伴胸闷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利湿,托毒透脓 仙方活命饮合萆薢渗湿汤加减(萆薢、薏苡仁、黄柏、当归、皂角刺、白芷等)
正虚毒滞证(后期) 溃后脓液清稀,肿痛消减缓慢,疮面肉色不鲜,伴神疲乏力、纳少,舌淡苔白,脉细弱 扶正托毒,生肌收口 托里消毒散加减(黄芪、党参、当归、白术、茯苓、金银花、白芷等)

外治法

外治是中医治疗痈的重要环节,需根据病程阶段选择不同方法:

  1. 初期(未成脓):宜箍毒消肿,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太乙膏外敷,每日1次;或用鲜蒲公英、马齿苋捣烂外敷,清热解毒。
  2. 成脓期(脓已成):需及时切开排脓,切口应选择在脓肿最低位,以利引流;术后用九一丹、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盖金黄膏或红油膏,每日换药1-2次,直至脓尽。
  3. 溃后期(脓尽疮敛):以生肌收口为主,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促进疮面愈合;若疮面过大,可配合艾条灸法,温通气血,加速修复。

调护与预防

  1. 饮食调护:忌食辛辣、油腻、发物(如鱼虾、羊肉),多食绿豆、冬瓜、苦瓜等清热解毒之品;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2. 生活调护: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避免搔抓、挤压;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减轻肿痛;疮面敷料需无菌,防止交叉感染。
  3. 情志调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恼怒,以免肝气郁结影响气血运行。
  4. 预防: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慢性皮肤病),增强体质;皮肤破损及时消毒,防止染毒。

相关问答FAQs

问:痈和疖有什么区别?
答:痈与疖均为皮肤感染性疾病,但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范围较大(直径多在5-10cm以上),漫肿无头,边界不清,全身症状较重(如发热、畏寒);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范围较小(直径多在3cm以内),突起有脓头,全身症状较轻或无,中医治疗上,痈更强调清热解毒与托毒透脓,疖则以清热解毒为主。

中医治疗痈

问:中医治疗痈多久能见效?
答:中医治疗痈的见效时间因病程分期、体质差异及病情轻重而异,初期(未成脓)患者,经内服清热解毒药物及外敷消肿散结药后,1-3天内红肿热痛可明显减轻;成脓期患者,若及时切开排脓并配合中药引流,3-5天内脓液可逐渐减少;溃后期正气充足者,7-10天左右疮面可开始愈合,若患者年老体弱或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愈合时间可能延长,需扶正与祛毒并重,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瘙痒效果如何?辨证论治有何独特优势?
« 上一篇 昨天
木药材名字有何讲究?常见种类、命名逻辑及由来详解?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