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凤仙为凤仙花科植物华凤仙(Impatiens chinensis L.)的干燥全草,又名水凤仙、小华凤仙、假凤仙等,是中国传统民间草药,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区,多生于山谷、沟边、水田旁等潮湿环境,其性味苦、辛、寒,归肝、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利湿通淋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痈疮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水肿、小便涩痛及蛇虫咬伤等症,近年来,随着对中草药研究的深入,华凤仙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逐渐受到关注,现从植物学特征、采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植物学特征与分布
华凤仙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80cm,茎直立或斜升,肉质,绿色或浅绿色,具纵棱,无毛或节处有短柔毛,叶互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0cm,宽1.5-4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侧脉5-6对,叶柄长1-3cm,花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腋,花梗细长,长1-2cm,中部有苞片;花萼3枚,中间一枚较小,卵形,两侧一枚较大,舟形,边缘膜质;花冠粉红色或白色,侧生2枚花瓣圆形,背面中肋龙骨状,下方1枚花瓣呈囊状,有距;雄蕊5枚,花药钝;子房5室,蒴果纺锤形,长1-1.5cm,熟时5瓣裂,种子多数,褐色,近圆形,花期6-9月,果期7-10月。
华凤仙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江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省区,多生于海拔500-1500m的山谷溪流边、湿润草地、田埂或沟旁,喜温暖湿润环境,耐半阴,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
采收加工与药材性状
(一)采收加工
华凤仙以全草入药,通常在夏秋季开花旺盛期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采收时割取地上全草,除去杂质和泥沙,鲜用或晒干,若需干燥,宜置通风处阴干,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挥发油损失;也可于50-60℃烘干,但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破坏有效成分,干燥后打成捆,置阴凉干燥处贮藏,防潮、防虫蛀。
(二)药材性状
干燥全草茎呈圆柱形,长20-60cm,直径0.2-0.5cm,表面黄绿色或浅棕色,具纵棱,节处略膨大,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或有髓,叶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浅绿色,叶脉明显,叶柄长1-3cm,花常脱落,偶见残留的花萼或花瓣,花萼3枚,中间1枚较小,两侧1枚较大,边缘膜质;花冠粉红色或白色,花瓣1枚呈囊状,蒴果纺锤形,长约1cm,表面有棱线,成熟者多开裂,内含多数褐色种子,气微,味微苦、辛。
以色绿、叶多、带花、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现代研究表明,华凤仙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甾体化合物、挥发油及多糖等,其中黄酮类和香豆素类是其主要活性成分。
- 黄酮类化合物:如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杨梅素(myricetin)、芹菜素(apigenin)及其苷类(如山奈酚-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 香豆素类:如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东莨菪素(scopoletin)、七叶内酯(aesculin)等,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舒张血管,具有抗血栓和心血管保护作用。
- 有机酸类:没食子酸(gall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等,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 甾体化合物:如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等,可降低胆固醇、抗炎。
- 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樟脑(camphor)等,具有抗菌、驱虫作用。
- 其他: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如锌、铁、钙等)也具有一定生物活性。
药理作用
华凤仙的药理作用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镇痛、促进伤口愈合、利尿、抗肿瘤等多种作用。
- 抗炎作用:华凤仙总黄酮和香豆素类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E2、一氧化氮)的释放,降低炎症因子(如TNF-α、IL-6)水平,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大鼠足肿胀等炎症模型有显著抑制作用。
- 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革兰阳性菌作用较强;其挥发油对皮肤真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也有抑制作用。
- 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表明,华凤仙提取物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
- 抗氧化作用:富含黄酮类和酚酸类成分,能清除自由基(如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 镇痛作用:醋酸扭体法和小鼠热板法显示,华凤仙水提物和醇提物能显著提高痛阈,减少扭体反应次数,其镇痛作用可能与抑制中枢疼痛介质释放有关。
- 促进伤口愈合:华凤仙提取物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加速伤口肉芽组织生长,缩短愈合时间,对皮肤溃疡、烧伤创面有良好修复作用。
- 利尿作用:华凤仙水提物能增加大鼠尿量,促进钠、钾、氯等电解质排泄,其利尿机制可能与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
- 抗肿瘤作用:初步研究表明,华凤仙中的黄酮类和多糖成分对肝癌(HepG2)、胃癌(SGC-7901)、肺癌(A549)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可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
临床应用
华凤仙在临床应用广泛,内服可治疗多种内科、外科疾病,外用可治疗皮肤、外伤感染等,现将其主要临床应用归纳如下:
- 呼吸系统疾病: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等,可单用煎服,或配伍金银花、连翘、桔梗等增强清热解毒利咽之效,如治疗急性咽炎,取华凤仙15g,金银花10g,薄荷5g(后下),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 皮肤科疾病:用于痈疮肿毒、湿疹、带状疱疹、蚊虫叮咬等,鲜品捣烂外敷,或干品煎水外洗,如治疗痈疮肿痛,鲜华凤仙适量,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治疗湿疹,华凤仙30g,苦参20g,地肤子15g,煎水熏洗患处,每日2次。
- 跌打损伤与风湿痹痛:用于跌打肿痛、风湿关节痛,鲜品捣烂加酒调敷,或配伍当归、红花、威灵仙等内服,如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华凤仙、泽兰、乳香、没药各等份,研末,用黄酒调敷患处。
- 泌尿系统疾病:用于水肿、小便涩痛、砂淋等,可配伍车前草、泽泻、金钱草等利尿通淋,如治疗湿热淋证,华凤仙15g,车前草20g,滑石15g(包煎),甘草梢5g,水煎服。
- 其他:治疗蛇虫咬伤,鲜华凤仙捣烂外敷,并内服煎剂;治疗痔疮肿痛,华凤仙30g,煎水熏洗坐浴。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一)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可用30-60g;或研末,每次3-5g,温水送服。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研末调敷。
(二)使用注意
- 华凤仙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
- 孕妇禁用,其活血作用可能引发流产。
- 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以免损伤脾胃功能。
- 对华凤仙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用药后如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 服用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现代研究进展
近年来,华凤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分离、药理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优化等方面,研究发现,华凤仙总黄酮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抗氧化活性,有望开发为治疗炎症性疾病的天然药物;其香豆素类成分在抗血栓和心血管保护方面显示出良好前景;多糖成分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也成为研究热点,通过现代制剂技术(如提取物的纳米粒、脂质体等),可提高华凤仙的生物利用度,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途径。
华凤仙药材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拉丁学名 | Impatiens chinensis L. |
科属 | 凤仙花科凤仙花属 |
别名 | 水凤仙、小华凤仙、假凤仙、路边青 |
药用部位 | 干燥全草 |
性味归经 | 苦、辛,寒;归肝、胃、大肠经 |
功效主治 | 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利湿通淋;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水肿,小便涩痛 |
采收时间 | 夏秋季(6-10月)开花旺盛期 |
炮制方法 | 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阴干、烘干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禁用,忌辛辣油腻食物 |
相关问答FAQs
Q1:华凤仙和凤仙花(指甲花)是同一种药材吗?
A:华凤仙和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虽同属凤仙花科,但为不同种植物,功效侧重有所区别,凤仙花(指甲花)以活血通经、祛风止痛为主,常用于经闭、痛经、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而华凤仙更侧重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常用于咽喉肿痛、水肿、小便涩痛等,两者在外观上也有差异:凤仙花茎直立,肉质,多紫红色,花色多样(粉、红、白、紫等),蒴果密被毛;华凤仙茎多绿色,花较小,常为粉红或白色,蒴果无毛,临床应用时需根据病症选择,不可混用。
Q2:华凤仙使用时有哪些禁忌需要注意?
A:华凤仙性寒,且具有一定活血作用,使用时需注意以下禁忌:①脾胃虚寒者(如常感腹痛、腹泻、食欲不振者)慎用,以免加重寒性症状;②孕妇禁用,因其活血作用可能引发流产;③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否则可能损伤脾胃;④对华仙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前可少量试服,无不适后再正常使用;⑤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肠胃负担,如用药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