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是我国传统药食同源的代表之一,因其“陈久者良”,故名陈皮,其性味辛、苦、温,归脾、肺经,主产于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其中广东新会所产“广陈皮”品质最优,以外皮色深褐、内表色淡黄、气香、味辛微苦回甘者为佳,陈皮在中医临床应用历史悠久,既能理气健脾,又能燥湿化痰,被誉为“脾二味”(另一味为生姜),其功效与作用广泛且温和,深受医家和百姓青睐。
传统功效与应用
陈皮的核心功效源于其“辛行温通”与“苦燥降泄”的特性,主要体现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两大方面。
理气健脾是陈皮最经典的功效,脾主运化,若脾胃气滞,则易出现脘腹胀满、嗳气吞酸、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状,陈皮辛行温通,能疏畅脾胃气机,使气机调畅而脾胃功能恢复,治疗脾胃气滞的香砂六君子丸,以陈皮配伍木香、砂仁,共奏行气和胃之效;若兼有寒湿,可配干姜、砂仁,增强温中化湿之力,缓解“寒湿困脾”所致的腹胀、便溏,陈皮还能疏肝理气,肝气犯脾所致的胁肋胀痛、腹胀纳差,常配柴胡、白芍,如逍遥散中佐以陈皮,达“疏肝健脾”之效。
燥湿化痰是陈皮的另一核心作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壅滞肺脏,可见咳嗽痰多、色白质黏、胸闷不畅等症状,陈皮苦温燥湿,能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又能宣肺以化痰浊之标,常与半夏、茯苓配伍,如经典方剂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方中陈皮为君,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若痰湿化热,痰黄黏稠,可配黄芩、瓜蒌,清热化痰;若兼外感风寒,咳嗽痰白,可配紫苏、生姜,解表散寒、化痰止咳。
陈皮还可用于胸痹心痛(如配伍薤白、瓜蒌,通阳散结、行气止痛)、呕吐呃逆(配伍生姜、竹茹,降逆止呕)等症,其“通”与“降”的特性贯穿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陈皮的活性成分丰富,主要包括挥发油(如柠檬烯、月桂烯)、黄酮类(如橙皮苷、川陈皮素)、生物碱(如辛弗林)等,这些成分协同发挥多重生理活性,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更清晰展示陈皮的现代药理作用,可归纳如下表:
主要成分 | 作用机制 | 对应功效 |
---|---|---|
挥发油(柠檬烯) | 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抑制肠道异常发酵 | 理气健脾,缓解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
橙皮苷 | 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增强支气管纤毛运动,降低气道黏液分泌 | 燥湿化痰,减轻咳嗽、痰多、气道炎症 |
川陈皮素 | 清除自由基(DPPH、ABTS+),增强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 | 抗氧化,延缓衰老,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
辛弗林 | 轻微兴奋β-受体,促进脂肪分解,增加能量消耗 | 辅助减肥,改善代谢综合征 |
除上述作用外,陈皮还具有调节血脂(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保护肝脏(减轻化学性肝损伤)、抑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等作用,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日常使用与注意事项
陈皮既是药材,也是食材,日常使用方法多样,取陈皮3-5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可理气和胃,适合脾胃虚弱、脘腹胀满者;煲汤时加入少许陈皮(如陈皮鸭、陈皮排骨),既能去腥增香,又能健脾化湿;煮粥时配陈皮、大米、薏米,可增强燥湿化痰之效,适合痰湿体质者。
但需注意,陈皮性温,并非人人适宜。阴虚燥咳(干咳无痰、口干舌燥、手足心热)者不宜使用,因其温燥之性易耗伤津液,加重燥咳;实热咳嗽(痰黄黏稠、发热、咽喉肿痛)者慎用,以免“火上浇油”;孕妇慎用,因其辛温行气,可能耗气伤阴;服用期间应避免与辛辣、油腻食物同食,以免影响药效,储存时需置于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虫,若出现霉斑、异味,则不可再使用。
相关问答FAQs
问:陈皮和白皮橘皮(未成熟橘子的外皮)有什么区别?
答:二者来源相同,但性味功效有别,陈皮为成熟果皮,经陈化后性味由辛温转为温和平缓,长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药效缓和且不易伤阴;白皮橘皮为未成熟果皮,性寒凉,偏于疏肝破气、消积化滞,药力较峻,易刺激肠胃,一般不作为药用,日常食用也需谨慎,用量不宜过大。
问:陈皮是不是越陈越好?如何判断陈皮的品质?
答:并非越陈越好,陈皮一般以陈化3-10年为佳,此时挥发油部分转化为黄酮类成分,药性更温和,功效更显著;若陈化过久(如超过20年),有效成分可能流失,且易受潮霉变,品质下降,判断陈皮品质可从四方面:观外形,优质陈皮外皮深褐油润,内表淡黄白,有均匀凹油点,不破碎;闻香气,香气浓郁纯正,无霉味、异味;尝味道,味辛微苦,回甘明显,无刺激性苦涩感;摸质地,质地柔韧,不易折断,手感有韧性,劣质陈皮则外皮暗淡无光,香气淡薄或刺鼻,质地僵硬易碎,不可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