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类植物在中医药体系中占据独特地位,其不同部位如根、茎、叶、汁液等均可入药,竹内”相关药材多指竹的中间层(竹茹)、竹汁(竹沥)等,因取材于竹的内部结构而得名,具有清热化痰、除烦安神等功效,临床应用历史悠久,本文将从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现代研究等方面详细阐述竹内类药材,并归纳其应用注意事项。
竹内类药材以竹茹、竹沥为代表,二者均来源于禾本科植物青竿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等的干燥茎秆,但加工方式与药用部位不同,竹茹为新鲜茎秆刮去外皮后,取中间层干燥而得;竹沥则是将新鲜茎秆加热烤制后,收集流出的淡黄色澄清液体,竹黄(竹膏)作为竹类分泌物形成的结块,亦属竹内类药材,但应用相对较少。
从性味归经看,竹茹性甘、微寒,归肺、胃、胆经,其性寒能清,味甘能和,尤善清化热痰、清胃止呕;竹沥性甘、寒,归心、肺、胃经,药性峻猛,长于清热豁痰、定惊利窍;竹黄性甘、寒,归肺、肝经,以清热豁痰、凉心定见长,三者虽同属寒凉之品,但因药用部位与加工差异,主治侧重各有不同。
在功效主治方面,竹茹的应用最为广泛,中医理论认为,肺为储痰之器,胃为气逆之源,竹茹既能清肺热以化痰,又能清胃热以止呕,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黄黏稠,或胃热呕吐、妊娠恶阻等症,如《药性论》记载竹茹“治热壑,止咳”,《本草汇言》则称其“清热痰,为宁嗽开郁之药”,现代临床常配伍黄芩、瓜蒌以增强清肺化痰之效,配伍黄连、陈皮以加强清胃止呕之功,对于痰热扰心所致的虚烦不眠、惊悸怔忡,竹茹亦常与半夏、茯苓、陈皮同用,如温胆汤即以竹茹为君,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竹沥则因药力峻猛,多用于急重症,其性滑利,能穿透经络,豁痰开窍,常用于中风昏迷、痰迷心窍所致的言语謇涩、神志不清,或小儿惊风、癫痫等风痰阻络之症。《本草衍义补遗》言其“大寒,滑下,能伐胃,胃弱者慎用”,故临床多配伍天南星、天竺黄等以增强祛痰镇惊之效,或用鲜竹汁冲服,取其速效,竹沥对肺热壅盛所致的咳喘痰稠、胸膈满闷亦有良效,常与桑白皮、地骨皮同用,清肺泻火、化痰平喘。
竹黄的应用相对局限,多用于热痰壅肺或痰火扰心所致的癫痫、小儿惊风,亦可外治口疮、牙疳,其性较竹茹、竹沥缓和,常研末冲服或外敷,如《本草纲目》记载竹黄“治小儿惊风,口疮,牙疳”,现代临床亦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失语等症,多与牛黄、麝香等开窍药配伍。
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竹内类药材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竹茹主要含木质素类、多糖类、氨基酸及挥发油等成分,其中木质素类成分(如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具有显著的镇咳、祛痰作用,能抑制咳嗽中枢、降低呼吸道黏稠度;多糖类成分则可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炎能力,竹沥富含氨基酸(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等)、多糖及微量元素,其祛痰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呼吸道分泌、稀释痰液有关,而镇静、抗惊厥作用则与调节中枢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相关,竹茹、竹沥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为其治疗呼吸道感染提供了实验依据。
为更直观对比竹内类药材的特性,现将主要信息归纳如下:
药材 | 来源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主治重点 | 用法用量 |
---|---|---|---|---|---|
竹茹 | 禾本科植物茎秆中间层 | 甘、微寒,归肺、胃、胆经 |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 肺热咳嗽,胃热呕吐,痰热扰心之虚烦不眠 | 煎服,6-10g;生用清化痰热,姜汁制用增强止呕 |
竹沥 | 竹杆烤制后流出的汁液 | 甘、寒,归心、肺、胃经 | 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 中风痰迷,惊痫癫狂,肺热壅盛之咳喘 | 冲服,30-60g;需鲜制或用竹沥粉 |
竹黄 | 竹杆内分泌物结块 | 甘、寒,归肺、肝经 | 清热豁痰,凉心定惊 | 小儿惊风,癫痫,热痰壅肺,口疮 | 研末冲服,1-3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 |
尽管竹内类药材疗效确切,但使用时需注意辨证论治,因其性寒凉,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竹沥药力峻猛,易伤脾胃,胃弱者宜减量或配伍健脾药;竹茹生用偏于清化痰热,姜制则偏于和胃止呕,需根据病情选择炮制方法,竹类药材易受霉变污染,使用前需检查有无霉味、变色,确保药材质量。
相关问答FAQs
Q1:竹茹和竹沥在功效上有什么区别?
A1:竹茹与竹沥均属竹内类药材,均能清热化痰,但功效侧重不同,竹茹性甘微寒,药力较缓,长于清化热痰、除烦止呕,主治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及胃热呕吐、妊娠恶阻等症,兼能安神,可用于痰热扰心之虚烦不眠;竹沥性甘大寒,药力峻猛,善于清热豁痰、定惊利窍,适用于中风昏迷、痰迷心窍、惊痫癫狂等急重症,以及肺热壅盛之咳喘胸满,简言之,竹茹偏于“清和”,竹沥偏于“开泄”,临床需根据病情轻重、病位深浅选择。
Q2:竹类药材可以长期服用吗?
A2:竹内类药材性多寒凉,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不良反应,一般不建议长期连续使用,若病情需要长期服用(如慢性支气管炎属痰热证者),应配伍健脾和胃之品(如党参、白术、茯苓),并定期复诊,调整用药剂量与疗程,脾胃虚寒、体质虚弱者应慎用,孕妇、儿童及老年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