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根为木棉科植物木棉Gossampinus malabarica (DC.) Merr.的干燥根,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民间草药,其药用历史悠久,在岭南、云南等地尤为常见,木棉根全年可采,以秋冬季节采者质佳,挖取后洗净泥土,趁鲜切片,晒干或烘干即可入药,具有清热利湿、收敛止血、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泄泻、痢疾、崩漏、痔疮、疮疡肿毒等症,以下从形态特征、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现代研究及使用注意等方面详细介绍,并附木棉根基本信息速查表,最后以常见问题解答补充说明。
形态特征与鉴别(结合图片描述)
木棉根为木棉植物的地下部分,其形态特征与正品木棉的植物学特征密切相关,木棉为落叶大乔木,高可达25米,树干粗壮,基部常有板状根;小枝有棱角,密生灰白色皮孔;掌状复叶,小叶5-7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0-16厘米,宽3.5-5.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两面均无毛,叶柄长10-20厘米,花单生于枝端叶腋,先叶开放,橙红色或大红色,花瓣肉质,倒卵状长圆形,长8-10厘米,直径约1.5厘米;雄蕊多数,合生成短管,排成3轮,外轮雄蕊花丝上部分离,下部连成5束,蒴果长圆形,木质,长10-15厘米,粗4.5-5厘米,室间开裂,果内密被白色丝状绵毛。
木棉根呈圆柱形,弯曲或扭曲,长短不一,直径2-10厘米,表面灰褐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横向皮孔及细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较薄,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宽广,淡黄色或黄棕色,呈明显的放射状纹理,中心有细小髓部,气微,味淡、微涩,正品木棉根以条粗、质坚、断面色黄白、无霉变者为佳,市面上常见伪品如梧桐根、悬铃木根等,可通过断面放射状纹理、皮部与木部比例及气味鉴别。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木棉根性平,味微苦、涩,归肝、胃、大肠经,其核心功效为清热利湿、收敛止血、解毒,临床应用广泛:
- 清热利湿:木棉根善清大肠湿热,适用于湿热泄泻、痢疾,症见腹痛泄泻、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常与黄连、黄芩、葛根配伍;对湿热下注所致的痔疮出血、脱肛也有良效,可单用煎水熏洗或内服。
- 收敛止血:味涩能收敛,可用于多种出血证,如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产后恶露不尽,常配伍仙鹤草、艾叶、阿胶以增强止血效果;对胃溃疡出血、外伤出血,可研末外敷。
- 解毒消肿:能解热毒、消疮肿,用于疮疡肿毒、皮肤湿疹、跌打损伤等,内服可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外用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
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木棉根含黄酮类、鞣质、有机酸、三萜类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止血、抗氧化等作用,体外实验显示,木棉根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其鞣质成分可促进血小板凝聚,缩短凝血时间,发挥止血作用;黄酮类成分则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肠道黏膜充血水肿。
临床报道,木棉根常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配合健脾化湿药)、功能性子宫出血(配益气摄血药)、痔疮(内服外用结合),疗效确切,民间还用木棉根煮水代茶饮,预防中暑和夏季肠道疾病。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可用30-60g;或研末,每次1.5-3g,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或研末撒。
- 使用注意:木棉根性涩收敛,故湿热泻痢初起、邪气盛实者不宜过早使用,以免“闭门留寇”;孕妇慎用,其收敛作用可能影响子宫;脾胃虚寒者(症见腹痛喜温、便溏)需配伍温中健脾药,如干姜、白术,单用易致腹胀。
木棉根基本信息速查表
项目 | |
---|---|
学名 | Gossampinus malabarica (DC.) Merr. |
别名 | 攀枝花根、英雄树根、莫连根 |
药用部位 | 干燥根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秋冬为佳,洗净切片,晒干或烘干 |
性味归经 | 性平,味微苦、涩;归肝、胃、大肠经 |
功效主治 | 清热利湿、收敛止血、解毒;主治泄泻、痢疾、崩漏、痔疮、疮疡肿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使用注意 | 孕妇慎用,湿热痢疾初起、脾胃虚寒者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Q1:木棉根和木棉花的功效有何不同?
A:木棉根与木棉花(木棉干燥花瓣)同源但药用部位不同,功效侧重有别,木棉花性微寒,味甘、淡,归脾、肝经,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常用于治疗泄泻、痢疾、疮疡、金疮出血,且花质轻,偏于清上焦之热,如咽喉肿痛、眼结膜炎等,木棉根则性平,味涩偏苦,归肝、大肠经,收敛止血、解毒之力更强,善治下焦出血(如崩漏、痔疮)及湿热泻日久,兼能通络止痛,对风湿痹痛也有一定效果,简言之,木棉花偏清利上中焦湿热,木棉根偏收敛下焦出血及湿热。
Q2:木棉根可以长期服用吗?
A:不建议长期单味服用木棉根,木棉根含鞣质等成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引起便秘或消化不良,尤其脾胃虚弱者更易出现腹胀、纳差等症状,若需长期用药(如慢性结肠炎调理),应在医师指导下配伍其他药物(如健脾理气的陈皮、补气健脾的党参),并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药物蓄积或不良反应,体质虚寒者长期服用可能加重寒象,如畏寒、肢冷等,需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