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药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性寒,味苦,归心、肺、三焦经,功效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湿退黄为主,常用于治疗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等症,栀子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也被《美国药典》等国外药典收载,是中药国际化的重要品种之一,以下从拉丁名与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化学成分、现代研究、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拉丁名与来源
栀子的拉丁名为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其中属名“Gardenia”为纪念美国植物学家Alexander Garden,种加词“jasminoides”意为“像茉莉花的”,形容其花朵香气似茉莉;命名人“Ellis”为英国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负责该物种的拉丁学名定名,药材来源为茜草科(Rubiaceae)栀子属(Gardenia)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江西、湖南、福建、浙江、湖北等地,以江西产量大、品质优,称“江栀子”,为道地药材,秋季果实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片刻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即可。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栀子性寒,味苦,归心、肺、三焦经,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三清一凉”:清三焦之火、清心火、清肺热,凉血解毒,具体主治包括:
- 清热泻火:用于热病心烦、躁动不安,常与淡豆豉配伍(如经典方“栀子豉汤”),宣透郁热;
- 凉血解毒: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以及热毒疮疡、目赤肿痛,可配伍生地、丹皮、黄连等;
- 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身目俱黄、小便黄赤),常与茵陈、大黄同用(如“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
- 消肿止痛:外用治疗跌打损伤、扭伤肿痛,可研末调敷。
化学成分
栀子的药理作用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主要活性成分包括以下几类:
成分类别 | 代表化合物 | 主要作用 |
---|---|---|
环烯醚萜苷类 | 栀子苷(Geniposide)、京尼平苷(Geniposide)、京尼平苷酸(Geniposidic acid) | 保肝利胆、抗炎、抗氧化、降血糖 |
有机酸类 |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藏红花酸(Crocin) | 抗氧化、抗炎、神经保护 |
黄酮类 | 栀子素(Gardenin)、荭草素(Orientin) | 抗菌、抗病毒、心血管保护 |
挥发油 | 柠檬烯(Limonene)、桉油精(Eucalyptol) | 抗炎、镇痛、呼吸道保护 |
其他 | 多糖、微量元素(如锰、锌) | 免疫调节、促进伤口愈合 |
栀子苷是栀子中的主要指标性成分,《中国药典》以其为定量指标,控制药材质量。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栀子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保肝利胆:栀子苷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流量,降低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对化学性肝损伤(如CCl₄、酒精诱导)具有保护作用;
- 解热镇痛抗炎: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发热、疼痛有缓解作用;
- 抗氧化与抗衰老:富含的绿原酸、藏红花酸等成分能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延缓细胞氧化损伤;
- 降血糖与调血脂:栀子苷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利用,降低血糖水平,同时调节血脂代谢,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 神经保护: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潜在保护作用,机制与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减少β-淀粉样蛋白沉积相关。
炮制方法与规格
栀子的炮制方法不同,药性和功效有所差异,常见炮制规格及功效如下:
- 生栀子:取净栀子,直接干燥,性寒力猛,长于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多用于热病心烦、目赤肿痛;
- 炒栀子:取净栀子,用文火炒至微黄,寒性缓和,以清热除烦为主,不易伤脾胃;
- 焦栀子:取净栀子,用武火炒至焦褐色,寒性大减,偏于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崩漏;
- 姜栀子:取栀子,用生姜汁拌匀炒干,增强温中止呕、和胃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兼有热象者。
临床应用
栀子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可单味使用或配伍入方:
- 内科:治疗黄疸型肝炎(配茵陈、大黄)、高血压(配夏枯草、钩藤)、失眠心烦(配淡豆豉、百合);
- 外科:治疗急性乳腺炎(配蒲公英、金银花)、带状疱疹(配板蓝根、龙胆草);
- 妇科:治疗血热崩漏(配地榆、侧柏叶)、盆腔炎(配黄柏、薏苡仁);
- 五官科:治疗急性结膜炎(配菊花、桑叶)、化脓性中耳炎(配黄连、冰片,研粉吹耳)。
栀子药材关键信息表
项目 | |
---|---|
拉丁名 |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
科属 | 茜草科栀子属 |
药用部位 | 干燥成熟果实 |
性味 | 性寒,味苦 |
归经 | 心、肺、三焦经 |
主要功效 |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湿退黄 |
产地 | 江西、湖南、福建等(以江西“江栀子”为佳) |
炮制规格 | 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姜栀子 |
指标性成分 | 栀子苷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栀子与黄柏在清热利湿方面有何区别?
答:栀子与黄柏均能清热利湿,但作用侧重点不同,栀子性寒,归心、肺、三焦经,长于清三焦之火,尤其善清心火、泻肺热,兼能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心烦、血热出血及湿热黄疸(偏上中焦);黄柏性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偏于清下焦湿热,善泻肾火、退骨蒸,多用于湿热下注(如带下、淋浊、足膝红肿)及阴虚发热,二者配伍(如“栀子柏皮汤”)可增强清利湿热之效,治疗黄疸热重于湿。
问题2:使用栀子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栀子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引起腹痛、腹泻;不宜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过量可能导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因其有降血糖作用,糖尿病患者用药期间需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孕妇慎用,栀子苷可能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中药配伍时,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禁忌),以免降低药效或增加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