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紫珠草为马鞭草科植物紫珠的干燥地上部分,是我国传统民间常用中药,因果实成熟时密集簇生、呈紫珠状而得名,又名紫珠、紫荆、鸦鹊饭等,其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本草拾遗》,具有收敛止血、消炎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吐血、咯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具有止血、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重作用,应用价值广泛。
植物学特征与生长环境
紫珠草为落叶灌木,植株高1-3米,小枝方形,灰褐色,被星状柔毛,单叶对生,叶片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7-18厘米,宽3-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表面深绿色,疏生星状毛,背面密生灰黄色星状绒毛,叶脉在背面隆起;叶柄长0.5-1厘米,聚伞花序腋生,花萼钟形,4齿裂,花冠紫色或淡紫色,4裂,雄蕊4枚,二强,子房上位,核果球形,成熟时紫色,有光泽,直径约2-3毫米,内含种子4颗。
紫珠草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如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多生于海拔100-500米的山坡、林缘、灌丛、路边及溪沟旁,喜温暖湿润气候,耐阴,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忌积水,人工栽培时需注意遮阴和保持土壤湿润。
药用价值与功效
药用部位与性味归经
紫珠草的药用部位为其干燥叶或带叶嫩枝,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其性味苦、涩,凉,归肝、肺、胃经,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苦能泄、能燥,涩能收敛,凉能清热,故紫珠草具有收敛止血、消炎解毒、消肿止痛之效。
功效主治
- 收敛止血:紫珠草味涩性凉,既能收敛止血,又能凉血止血,适用于多种出血证,尤其对热性出血效果显著,常用于治疗吐血、咯血、衄血(鼻出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等,单用即可取效,也可配伍其他止血药增强疗效。
- 消炎解毒:其性凉,能清热解毒,配伍消肿排脓药,可治疗痈疮肿毒、毒蛇咬伤、烧烫伤等,鲜品捣烂外敷,可缓解疮疡红肿热痛;与半边莲、七叶一枝花等配伍,可增强解毒消肿之效。
- 消肿止痛:紫珠草能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配伍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药,或单味研末用酒调敷患处。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珠草含黄酮类(如紫珠草素、芹菜素)、缩合鞣质、中性树脂、糖类、镁、钙、铁等化学成分,具有多重药理作用:
- 止血作用:黄酮类成分能增加血小板数量,缩短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同时收缩局部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鞣质可收敛黏膜,减少出血。
- 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革兰氏阳性菌效果显著。
- 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红肿热痛等症状。
- 抗氧化作用:所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可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常用量10-15克,鲜品可用30-60克;或研末吞服,每次1-3克。
- 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研末撒布患处;亦可煎水熏洗或含漱(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
注意事项
- 紫珠草性涩收敛,凡无瘀滞的出血证(如气虚性出血)、实热证及孕妇应慎用,以免闭门留寇或损伤胎元。
- 长期服用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过量可能导致便秘等不良反应。
- 对紫珠草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使用后如出现皮疹、瘙痒等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紫珠草植物学特征识别要点表
部位 | 形态特征 |
---|---|
根 | 木质,黄褐色,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 |
茎 | 四棱形,灰褐色,幼枝被灰黄色星状柔毛,老枝渐光滑 |
叶 | 对生,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叶缘细锯齿,背面密生灰黄色星状绒毛 |
花 | 聚伞花序腋生,花萼钟形4裂,花冠紫色或淡紫色4裂,雄蕊4枚二强 |
果 | 核果球形,成熟时紫色有光泽,直径2-3毫米,内含4颗种子 |
相关问答FAQs
Q1:紫珠草与紫苏如何区分?两者功效有何不同?
A:紫珠草与紫苏虽名称中均含“紫”字,但科属、形态及功效完全不同,紫珠草为马鞭草科灌木,叶对生,果实为紫色小球,主收敛止血、消炎解毒;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叶互生,叶片两面紫色或仅下面紫色,果实为小坚果(褐色),主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安胎,两者不可混淆,需根据性状和功效正确选用。
Q2:采摘紫珠草的最佳时间是什么?如何保存?
A:采摘紫珠草的最佳时间为秋季9-10月,此时果实呈紫黑色、叶片未枯黄,有效成分(如黄酮类、鞣质)含量最高,药用价值最佳,鲜品用保鲜袋装好后,置于冰箱冷藏(2-8℃),可保存3-5天;干品需置阴凉干燥、通风处,防潮、防蛀、防霉变,保存期可达1-2年,若出现变色、发霉现象则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