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百眼藤有何独特药用功效与临床应用价值?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5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百眼藤,又名百眼珠、小百眼藤,为萝藦科眼树莲属植物,是我国传统中草药之一,主要分布于华南、西南等地区,常生于山谷林下、石壁或树上,全草可入药,其性平,味甘、微苦,归肝、肾经,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效,在民间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腰腿酸痛等症,应用历史悠久。

中草药百眼藤

从形态特征来看,百眼藤为多年生常绿藤本,茎纤细,圆柱形,黄绿色,常具气根;叶片肉质,对生,卵形或椭圆形,先端短尖,基部楔形,全缘,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花小,白色或淡黄色,腋生,聚伞花序;果实为蓇葖果,线形,种子顶端具白色种毛,其生长环境喜温暖湿润,耐阴,常附生于树干或岩石上,多分布于海拔500-1500米的山地林中。

传统医学认为,百眼藤的功效主要源于其“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风湿痹痛,尤其是关节酸痛、肢体麻木者,可配伍威灵仙、独活等煎服;跌打损伤导致的局部瘀肿疼痛,则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当归、红花等内服;对于肾虚腰痛,常与杜仲、续断同用,以增强补肾强腰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百眼藤含黄酮类、三萜类、生物碱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及调节免疫的作用,为其传统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下为百眼藤的核心信息概览:

中草药百眼藤

项目
来源 萝藦科眼树莲属植物百眼藤的全草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微苦;归肝、肾经
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主治 风湿痹痛、关节酸痛、跌打损伤、腰肌劳损、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不宜过量长期服用;外用时避免接触黏膜及皮肤破损处

在使用百眼藤时需注意,其性平力缓,一般无明显毒副作用,但体质虚弱者应减量使用;若用药后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就医,百眼藤作为辅助治疗药物,对于重症患者(如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骨折等)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相关问答FAQs

Q1:百眼藤是否有毒性?使用时需要注意哪些禁忌?
A1:百眼藤在常规用量下毒性较低,历代本草及现代毒理研究均未显示明显毒性,但需注意:①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慎用,因缺乏相关安全性数据;②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泻);③对萝藦科植物过敏者禁用;④外敷时需避开眼、口等黏膜部位,皮肤破损处慎用,以防刺激。

中草药百眼藤

Q2:百眼藤与络石藤如何鉴别?功效上有哪些区别?
A2:两者虽均为藤本类通络药,但来源、性状及功效侧重不同:①来源:百眼藤为萝藦科眼树莲属,叶片肉质;络石藤为夹竹桃科络石属,叶片革质。②性状:百眼藤茎纤细多气根,花小白色;络石藤茎褐色,常攀援,花白色聚伞状。③功效:百眼藤偏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络石藤偏凉血通络、清热解毒,主治热痹、咽喉肿痛、疮痈,两者常配伍使用,增强通络效果,但需根据证型选择。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信信药材的药材来源是否道地正宗?品质从哪些环节把控?功效有保障吗?
« 上一篇 今天
中草药材种子哪里来?如何挑选优质种?哪里能买到?怎么保存?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