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铺插图,作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与商业美术交融的视觉载体,自唐宋以降便在药肆、医书、药谱中广泛流传,它既是药材辨识的实用工具,也是传统艺术中“医文相融”的生动体现,以笔墨勾勒草木之形,以色彩传递药性之理,在方寸之间凝聚着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对生命的敬畏。
追溯药材铺插图的源头,需从古代医药典籍的图文并茂说起,唐代《新修本草》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已附有药图,虽原书散佚,但其“以图明药”的思路为后世所继承,宋代医药事业勃兴,《本草图经》由政府组织编绘,收录药图1000余幅,开创了“实地写生+考订”的绘制范式,这些药图后被《证类本草》沿用,成为药材铺插图的早期蓝本,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民间药铺林立,“药铺招幌”“药谱画”应运而生——药铺为吸引顾客,在柜台悬挂手绘药材图谱,标注性味、功效,既是装饰,也是“活广告”,如北京同仁堂早期的“安宫牛黄丸”药招画,以丹参、黄连等药材为元素,构图饱满,色彩鲜明,成为百年品牌的文化符号。
药材铺插图的绘制融合了传统绘画的“写实”与“写意”双重追求,在写实层面,画师需细致观察药材的根、茎、叶、花、果形态特征,如《本草纲目》中“人参”图,其芦头、纹路、须根清晰可辨,甚至标注“如人形者”的优质特征;写意则体现在对色彩的提炼与构图的凝练,如用朱砂标示“温性”药材,用石青标示“寒性”药材,通过色彩的象征性强化药性认知,线条运用上,以工笔白描为主,辅以淡彩晕染,既精准勾勒药材轮廓,又保留笔墨韵味,不同地域的插图还带有鲜明的民俗风格:江南药铺插图多秀丽工细,如杭白菊、浙贝母的线条如春蚕吐丝;北方药铺则更显粗犷豪放,如黄芪、甘草的笔触如铁画银钩。
时期 | 代表作品 | 艺术风格 | 功能用途 |
---|---|---|---|
唐宋 | 《本草图经》药图 | 写实为主,线条简练 | 医药典籍考证,药材标准 |
明清 | 药铺“药谱画” | 写意与写实结合,色彩鲜明 | 商业宣传,顾客药材辨识 |
民国 | 月份牌药材广告画 | 中西融合,人物与药材结合 | 大众传播,品牌推广 |
药材铺插图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传统医药文化的“活化石”,其一,它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画师常将药材生长环境融入背景,如“茯苓”图旁绘松树,暗合“茯苓寄生于松根”的生态知识;其二,蕴含着民俗信仰与吉祥寓意,如“枸杞”因形似“狗子”,又称“狗杞”,画中常与仙鹤、灵芝组合,象征“长寿安康”;其三,体现了工匠对“道地药材”的推崇,如“川贝母”图必标注“产于四川松潘”,通过地域标识强调药材品质,这种“辨地施图”的严谨态度,至今仍是中医药“道地性”理念的重要体现。
明清时期的《药谱全录》是民间药铺插图的集大成者,全书收录500余种药材,每幅图配有“七言药诀”,如“黄连味苦寒,心火能平肝胆烦”,图文互释,便于记忆,民国时期,月份牌画家参与绘制药材广告,如胡伯翔为“胡庆余堂”绘制的“十全大补”图,将人参、当归等药材与仕女、童子结合,既保留传统元素,又融入时尚审美,成为新旧交替时期的文化印记。
在当代,药材铺插图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被重新发掘,传统插图的“形神兼备”为现代中药包装设计提供灵感,如“片仔癀”包装采用《本草纲目》中“麝香”图的工笔风格,既传递品牌历史,又提升视觉质感;它成为中医药科普的生动载体,通过数字化复原经典插图,结合短视频讲解,让年轻一代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了解药材知识;药材铺插图的绘制技艺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画师们通过传统笔墨再现古方草木,让这份“纸上本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药材铺插图,以笔墨为媒,以草木为语,跨越千年时光,依然诉说着中国人对自然的观察、对健康的追求,它既是商业美术的珍贵遗存,也是传统医药文化的视觉密码,在传承与创新中,持续书写着“医道与艺道”的永恒篇章。
FAQs
问:药材铺插图与普通植物插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药材铺插图以“实用性”为核心,需准确传达药材的形态特征、性味归经及药用部位,如“当归”图需区分“归头”“归身”“归尾”的不同形态;而普通植物插图更侧重观赏性或植物学分类,强调物种的生态特征与多样性,药材铺插图常融入传统医药理论,通过色彩、构图暗示药性(如红色表温性、蓝色表寒性),普通植物插图则较少此类文化符号。
问:古代画师绘制药材铺插图时,如何确保药材形态的准确性?
答:古代画师主要通过“实地考察”与“师徒传承”保证准确性,他们会深入药材产区,如采药人一起进山,观察新鲜药材的生长状态、细节特征,并速写记录;师徒间通过“口传心授”绘制规范,如“绘制人参需‘七分枝,八叉丫’”“菊花图需分‘甘菊、杭菊、野菊’三型”,这些口诀通过代代相传,形成了一套严谨的绘制体系,官方药典的药图(如《本草纲目》图)也会作为标准参照,民间药铺常以此为蓝本进行临摹与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