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掌疯,中医学中多指手癣,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临床表现为手掌皮肤干燥、脱屑、水疱、瘙痒甚至皲裂,因皮损形态酷似鹅掌而得名,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湿热虫毒,内蕴脾胃,湿热下注于手部,或接触不洁之物,虫毒侵袭肌肤,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而发病,治疗上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养血润燥为主要原则,中草药因其天然、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等优势,在鹅掌疯治疗中应用广泛,以下详细介绍几种常用治疗鹅掌疯的中草药,包括其图片特征、功效及用法,帮助读者准确识别与应用。
常用治疗鹅掌疯的中草药及图片特征
名称 | 图片特征 | 功效 | 用法 |
---|---|---|---|
土槿皮 | 为松科植物金钱松的干燥根皮或近根树皮,呈卷筒状或槽状,外表面灰褐色至深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纵向裂纹及横向皮孔,易脱落成鳞片状;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平滑或呈小网状纹理,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苦而涩。 | 杀虫止痒,祛风除湿。 | 研粉用醋或75%酒精调敷患处,或煎水外洗(50g加水1000ml,煎20分钟取汁浸泡)。 |
苦参 | 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cm,直径1-6cm,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薄,易脱落,露出黄色皮层,断面纤维性,味极苦。 |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 取50g苦参煎水取汁,浸泡患处15-20分钟,每日2-3次;或与土槿皮、蛇床子等配伍煎洗。 |
黄柏 | 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等,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有少数横生皮孔,内表面暗黄色或棕黄色,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味苦。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 取30g黄柏煎水外洗,或与苦参、地肤子各20g配伍,增强清热燥湿止痒之效。 |
蛇床子 | 伞形科植物蛇床的干燥成熟果实,呈椭圆形,双悬果,长2-4mm,直径1.5-2mm,表面灰绿色或灰褐色,有细密网状皱纹,果皮松脆,种子卵形,气香,味辛凉。 | 杀虫止痒,燥湿祛风,温肾壮阳。 | 取40g蛇床子煎水熏洗患处,每日1-2次;或研粉与白凡士林调制成膏外涂。 |
地肤子 | 藜科植物地肤的干燥成熟果实,呈扁球状,直径1-3mm,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有膜质小翅,果皮稍薄,种子卵形,气微,味微苦。 |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 取30g地肤子与蛇床子、白鲜皮各20g煎水外洗,适用于湿热偏盛型鹅掌疯。 |
白鲜皮 | 芸香科植物白鲜的干燥根皮,呈卷筒状,长5-15cm,直径1-2c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内表面类白色,质脆易折断,有羊膻气,味微苦。 |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 取30g白鲜皮煎水外洗,或研粉与黄柏粉、滑石粉混合外扑,适用于渗出较多者。 |
百部 | 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的干燥块根,呈纺锤形,上端较细,皱缩弯曲,长5-12cm,直径1-3cm,表面黄白色或浅棕黄色,有不规则深纵皱,质稍韧,断面平坦,角质样,味甘、苦。 | 润肺下气,止咳杀虫。 | 取50g百部捣烂取汁外涂,或煎水浸泡,适用于皮肤干燥、皲裂型鹅掌疯。 |
花椒 | 芸香科植物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呈球形,直径4-5mm,外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密疣状突起,内表面淡黄色,气香,味麻辣而持久。 |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 取15g花椒研粉,用香油调敷患处,或煎水熏洗,适用于寒湿凝滞、瘙痒明显者。 |
使用注意事项
中草药治疗鹅掌疯需遵循“辨证施治”原则,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药物应避免接触眼睛及黏膜,皮肤破损处慎用,以防刺激,若用药后出现红肿、瘙痒加重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就医,治疗期间需保持手部清洁干燥,避免接触肥皂、洗涤剂等刺激性物质,穿透气手套,防止交叉感染,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及发物(如海鲜、牛羊肉),配合日常护理可提高疗效。
相关问答FAQs
问:中草药治疗鹅掌疯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
答:中草药治疗鹅掌疯的见效时间因人而异,与病情严重程度、用药依从性及个人体质相关,轻症患者坚持外用中草药2-4周可明显改善症状(如瘙痒减轻、水疱消退、脱屑减少);重症或反复发作者需4-8周,甚至更长时间,若用药2周后症状无缓解,或出现加重趋势,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问:使用中草药治疗鹅掌疯时有哪些禁忌?
答:使用中草药治疗鹅掌疯需注意以下禁忌:① 孕妇禁用土槿皮、蛇床子等具有杀虫功效的药物,以免引发流产;② 皮肤破损、糜烂或有渗出者,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花椒、土槿皮),可先用黄柏、地肤子等温和药物煎水湿敷;③ 对某种草药过敏者,立即停用并更换其他药物;④ 忌长期单一用药,建议根据症状变化调整配伍,如初期以杀虫止痒为主,后期加用养血润燥药(如百部、当归);⑤ 治疗期间避免用手抓挠患处,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