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土茯苓图片有哪些识别特征?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是临床常用的中草药,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的功效,在治疗梅毒、淋浊、带下、痈肿、瘰疬及湿热疮毒等症中应用广泛,其资源丰富,分布于我国南方多地,如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全年均可采挖,以秋末冬初采者质量佳,采挖后洗净,除去须根,晒干或切片晒干即可入药。

中草药土茯苓图片

从形态特征来看,土茯苓植株为攀援灌木,根茎粗壮,呈不规则块状,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凹陷的须根痕,质地坚硬,断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呈颗粒状,叶互生,革质,叶片呈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主脉3-5条,背面突起;叶柄两侧常有下卷的狭翅,花单性异株,伞形花序腋生,花小,黄绿色;浆果球形,熟时红色,具粉霜,干燥的土茯苓药材多呈圆柱形或不规则的块片,表面粗糙,可见茎痕及根痕,体重,质坚硬,切断面呈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草酸钙针晶),在土茯苓的图片中,其根茎的形态特征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尤其与同科植物土茯苓混淆品种的区别,需注意根茎的断面、表面纹理及质地差异。

土茯苓性甘、淡,平,归肝、经胃经,其功效主要源于所含的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多糖及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降尿酸及保护肝脏等作用,临床上,土茯苓常用于治疗梅毒及汞中毒引起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可配伍金银花、白鲜皮、甘草等增强解毒功效;治疗湿热淋浊、带下过多,常与黄柏、薏苡仁、车前子同用,以加强除湿止带之力;治疗痈肿疮毒、瘰疬,可配伍蒲公英、野菊花、夏枯草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土茯苓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湿热痹证中也有较好疗效,其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尿酸排泄发挥治疗作用。

土茯苓的用法多样,可内服可外用,内服常用量为10-60g,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使用时需注意,肝肾阴虚者慎用,不宜与茶同服,因其可能影响药效;部分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恶心、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停药后可缓解,现代临床还发现,土茯苓注射液可用于治疗银屑病,其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改善皮损症状。

中草药土茯苓图片

以下是土茯苓基本信息的简要归纳:

项目
拉丁学名 Smilax glabra Roxb.
科属 百合科菝葜属
药用部位 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肝、胃经
主要功效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临床应用 梅毒、淋浊、带下、痈肿、瘰疬、湿热疮毒、湿热痹证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肝肾阴虚者慎用,忌与茶同服,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建议遵医嘱使用

相关问答FAQs

Q1:土茯苓和普通茯苓有什么区别?
A1:土茯苓与普通茯苓虽名称相似,但来源、功效及性状差异显著,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根茎,性平,偏重于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常用于梅毒、湿热疮毒及痹证;而普通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性甘、淡,平,偏重于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常用于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性状上,土茯苓根茎表面粗糙,断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普通茯苓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块状,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断面颗粒状,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

Q2:土茯苓可以长期服用吗?
A2:土茯苓是否可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及病情而定,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短期服用(如1-2周)安全性较高,但长期服用(超过1个月)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土茯苓性平,但长期大量服用可能损伤脾胃,导致食欲不振、腹泻等不适,尤其对于脾胃虚弱、肝肾阴虚者更应慎用,土茯苓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长期服用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建议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并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

中草药土茯苓图片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清虚热的中草药
« 上一篇 09-18
成都五块石中药材市场的现状、特色及发展前景如何?
下一篇 » 09-1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